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科學把握“三對關系”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高松 楊孟瀅 2025-07-22 09:3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文化勝地、歷史古跡,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系統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025年3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云南考察。在考察麗江古城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利用好木府這樣的重要文化地標,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征程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科學把握傳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統一性與多樣性這“三對關系”。
堅持守正創新
科學把握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和文化地標保護,在傳承發展中文化地標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被不斷激活,一張張古今輝映、氣勢恢宏的文化名片光鮮閃亮,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文化地標何以薪火相傳?我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中能夠探尋最好的答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啟示我們,必須科學把握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一是必須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挖掘歷史古跡、文化勝地的歷史文化價值,凝練具有當地特色、文化特點的標志性文化符號,在激活歷史文化遺存中讓更多人感知文化坐標的人文精神和恢宏氣象。通過充分挖掘文化坐標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價值優勢,多維度深入挖掘每一座文化地標背后的人文故事、文脈符號,持續擦亮本土文化名片,積極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二是必須堅持“兩個結合”。在守正創新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應當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在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的同時,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煥發生機與活力,讓悠久的歷史文化跨越時空、傳遞力量。
堅定自信自強
科學把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現代化是一個從傳統向現代演進的歷史過程。歷史證明,任何國家的現代化并不是割裂傳統的“另起爐灶”,也不是拋棄傳統的“推倒重來”,而是對歷史文化的賡續,應當也必須植根于自身的傳統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文化基因。這啟示我們,必須科學把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一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中國式現代化。要充分提煉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以文化自信自強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不斷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二是以文化自信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地標是推動文化交流與促進文明互鑒的窗口,已成為連接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紐帶。我們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前進方向,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繁榮新地標。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持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驚艷世界的文化名片,在交流互鑒中展現中華文明的現代力量,繪就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華章。
構建多元一體格局
科學把握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
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了多元一體的文化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如何讓中華文化根深干壯,各民族文化枝繁葉茂?這啟示我們,必須科學把握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
一是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要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引導各族群眾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各族群眾中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要不斷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全面推動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建設,深入挖掘、整理和開發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不斷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載體。二是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準確把握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不斷加大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力度,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搭建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作者:高松,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孟瀅,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5CX06)、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中國共產黨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學理分析和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YNUMY-20)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