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對話:何以超越“文明沖突”?
來源:求是網作者: 2025-07-20 15:09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社會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不同文明間如何相處,是交流對話還是沖突對抗,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
“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7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致賀信,深刻闡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意義,傳遞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表達推動不同文明對話合作、相互成就的真誠愿望,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指明前行方向。
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不同文明的差異必然導致沖突,勾勒出一幅文明間劍拔弩張的未來圖景。當前國際社會的紛飛戰火,似乎也在為這一論調增添現實注腳。事實上,文明的差異從來不是沖突的根源,如何對待差異,才是決定文明間關系走向的關鍵。
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每一種文明都是特定歷史土壤孕育的智慧結晶,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和精神追求。文明的多彩共生,恰如生物多樣性一樣,維系著地球的勃勃生機。沒有任何一種文明可以取代其他文明,也沒有任何一種文明可以對其他文明居高臨下,各種文明都應當獲得平等的尊重和發展空間。文明對話如春風化雨,讓不同文明在平等交流中筑牢自信的根基,在認識他者的過程中摒棄傲慢與偏見,為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注入溫暖而持久的力量。
文明對話不僅是夯實文明多樣性的基石,也是激活文明生命力的鑰匙。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文明也是如此。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只會如死水一潭,走向僵化衰落;唯有開放交流,方能似江河奔涌,永葆青春活力。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是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通過文明對話,既能以他者為鏡深化自我認知,提升主體自覺,更好守護文化根脈;又能從不同文明中汲取多元智慧,取長補短,更好實現文明更新。
在這個動蕩變革的時代,文明對話更是化解沖突對抗的破局之道。在國際關系中,行為各方意圖的不確定性,往往是導致安全困境的重要根源。如果抱持“文明沖突論”,預設不同文明彼此對立,只會助長恐懼思維下的叢林法則。交流對話,才是消解這種不確定性的有效路徑。通過傾聽彼此的聲音,理解彼此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傳遞和平友好的心聲,才有可能消除隔閡、彌合分歧、構建信任、避免對抗。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當古絲綢之路的駝鈴聲穿越時空,在“一帶一路”的大道上回響;當巴黎歌劇院的穹頂下,流淌出京劇的婉轉唱腔;當非洲青年用流利的中文,娓娓道來中國故事——我們正見證著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的無限可能,也更有充足的理由堅信:文明對話必將超越“文明沖突”,引領人類走向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未來。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