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夕陽別樣紅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作者:楊皓 茍立鋒 2024-07-16 09:47
七月的新疆正值盛夏,天山南北瓜果飄香,麥浪滾滾,走進邊疆小城吉木薩爾縣的一座座互助幸福大院,老人們種植的瓜菜,秧苗繁盛,碩果滿枝。
吉木薩爾縣位于東天山腳下,古稱庭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此設立北庭都護府,庭州由此成為中央政權管理西北、東西方商業貿易繁榮興盛、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見證。
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深深植根于此,孝道文化也在這片土地上綿延千載。不過,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加速,人口流動頻繁,生活在廣大農村地區的老人養老問題愈發成為當地群眾急難愁盼的焦點問題。
結合本地實際,在福建省廈門市援疆資金支持下,吉木薩爾縣創新探索互助養老模式,鼓勵有生活自理能力的60歲以上農村老人入住互助幸福大院,既解決了老人們居住分散、孤獨終老的難題,也讓廣大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充滿趣味。
截至目前,吉木薩爾縣已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新建覆蓋27個村的農村互助幸福大院12所,總建筑面積28300平方米,床位1100多張,已有640多名60歲以上老人入住其中樂享晚年。
民呼政應,老有所依
夏日艷陽高照,從烏魯木齊出發沿京新高速一路東行,到吉木薩爾縣二工鎮中心互助幸福大院時,已是下午四點,互助院里的老人們大多剛午休結束,他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或在活動室打牌下棋,或在室外圍坐閑聊,或正相約去鎮上的街道閑逛。
在此居住的老人,習慣將這里稱為互助院,他們之間以院友相稱,老人們有的兒女不在身邊,有的習慣了農村環境,有的喜歡獨自生活,以前各自在家分散居住時,生活不便、內心孤獨、看病就醫難等都是不小的挑戰。
“村里的老人面臨精神缺‘愛’,心理缺‘疏’,安全缺‘護’,生活缺‘助’的困境。”吉木薩爾縣委副書記、福建援疆廈門分指揮部指揮長陳志雄說,早在2014年,為解決農村孤寡老人的養老問題,吉木薩爾縣部分鄉村就開始在村委會、鄉鎮街道等周邊籌建集中養老場所。
按照就近就便的要求,吉木薩爾縣堅持“能進鄉鎮則進鄉鎮、能進居民點則進居民點、靠近農村老人聚居村”的原則,最開始的房屋為普通聯排平房、四合院等形式,在獲得廈門援疆資金支持后,當地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于2021年投資近2000萬元建成二工鎮中心互助幸福大院并投入使用,這也是吉木薩爾縣成熟互助養老模式的最初探索。
二工鎮互助院院長趙萬全告訴記者,互助院建成后擁有100多套房間,但一開始只有60多戶老人入住,因為有過多年探索經驗,他們深知這一模式對降低農村獨居、孤寡老人養老成本,提高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有很大作用。“每次開村民大會、黨員大會我們都會進行宣講,干部也會走村入戶去宣傳。”如今,全縣12所互助院基本處于滿員狀態,還有很多提交了申請的老人在排隊等待入住。
今年84歲的黃國珍老人是二工鎮互助院的第一批住戶,她家所在的六戶地村也是互助院所在地。盡管已經四世同堂,但老人過慣了村里的生活,不愿進城居住,互助院落成后,黃國珍便下定決心搬進去。
“只要交3000元錢押金,就能和同齡的姐妹們當鄰居。”黃國珍說自己是村里的老黨員,兒女都有工作,她既不想讓他們擔心,又不愿去和他們一起生活,聽了互助院的政策宣傳后,她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但很多老人還存在觀望心態,自己不妨帶頭入住。
為更好滿足老人們的養老需求,在一開始只提供生活設施的基礎上,吉木薩爾縣的互助幸福大院不斷探索迭代升級。目前已建成使用的12所互助院都按照小戶型、大集中、設菜地、全封閉模式,配套建設圖書室、培訓室、棋牌室、排練室、康復室等設施。
“有的老人喜歡種菜,我們就給每戶分了50平方米的菜地。”二工鎮互助院副院長馬煒說,有時候夏天種的菜太多吃不完,老人們還會拿到街上去賣。考慮到老人的生活、醫療需求,互助院大多建在鄉鎮街道、鄉村衛生院周邊,各類生活服務設施應有盡有,交通也十分便利。
在管理方式上,互助院大多以自治為主,多數互助院院長是從院內老人中選舉出的熱心人。“能夠這樣安心養老,以前想都沒想過。”三臺鎮羊圈臺子村互助幸福大院院長范仁山感慨地說。見到范仁山時,他剛騎著三輪車從鄉鎮街道藥店給其他老人買藥回來,這樣的跑腿活兒范仁山每天得跑好三四個來回,還有接水管、通馬桶、接電線之類的雜活,他一樣不少攬。
得益于“老人的事情由老人來管理”的自治原則,互助院的運行成本并不算高,在此基礎上,吉木薩爾縣采取“政府補助、愛心人士捐助、聯點單位幫助”的“三助”形式保障農村互助幸福院平穩運行。2023年縣財政預算42萬元,爭取上級福彩資金220萬元,用于互助院日常基礎設施維護和公共部分費用,實現了互助院運行運轉的良性循環。
此外,吉木薩爾縣還出臺了《吉木薩爾縣農村幸福大院管理辦法》,明確鄉鎮、民政、文旅、衛健等相關部門職責。優先保障鰥寡孤獨、低保、建檔立卡戶老人,優先照顧各村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確保存在特殊困難的老人入住到本村的互助幸福大院。
目前,凡是吉木薩爾縣戶籍的60歲以上農村老人都有資格申請入住互助幸福大院,澆地種菜、冬季采暖是老人們自行負擔的最大支出,平均一個老人每年需要1000元左右。互助院的日常運行、公共部分的維護則由當地民政部門根據互助院的覆蓋范圍,按每村2萬元標準劃撥。
如今,農村幸福互助院建設已被納入吉木薩爾縣新農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中,在鄉鎮鎮區規劃中已預留幸福大院建設用地。互助院建設標準也從過去的普通聯排平房、四合院形式,升級到二層聯體別墅式大院,這一舉措可以有效利用鄉鎮和居民點上下水、集中供暖等基礎設施條件,毗鄰鄉鎮醫院和衛生所,還可滿足老人日常生活購物的需要,既增加了鄉鎮人氣,也有利于開展敬老愛老服務活動。
陪伴互助,老有所養
互幫互助是互助院的最大特色,互相陪伴是互助院的最大意義。
走進吉木薩爾縣各個互助幸福大院,除了綠油油的菜地,更引人注目的是聯排的黃色小樓、一幢幢紅瓦黃墻的平房。一戶一房比鄰而居的安排最大程度滿足了老人們的生活所需,也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這樣緊湊的居住格局讓許多原本并不認識的老人成為最親近的鄰居、朋友。”吉木薩爾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魏兆春說。
今年是黃國珍入住互助院的第四年,也是她和許多朋友認識的第四年,熱心的黃國珍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周圍的鄰居起床了沒。“有時候有人感冒生病了不想出來,或者有其他別的事,我就給他做點飯端過去。”黃國珍說,搬到互助院后,他們互相陪伴,互相幫助,原來沒見過面的老人成了要好的朋友,大家的精神頭也一天比一天高。
像學生宿舍一樣,二工鎮互助院的老人房間有著各自的編號,住在214的李玉梅是院里年紀最大的老奶奶,今年已經97歲高齡。有一年冬天老人從活動室回房間時,不慎跌倒骨折,及時送醫做完手術后老人堅持回到互助院休養。
“也是住得有感情了,我還是想和老姐妹們住一起。”李玉梅回憶,那時她行動不便,每天吃飯都是周圍鄰居做好后給她送到床頭,黃國珍送得最為頻繁,這也讓她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后來只要她家人送東西來,總是要硬塞給我,不要都不行。”黃國珍笑著說。
你送我剛剛出鍋的餃子,我送你冒著熱氣的花饃;今天端過去一碗白粥,明天回幾根剛摘的茄子;樓上感冒了幫忙代買藥品,樓下缺東西順便給捎帶回來……集中養老、比鄰而居,許多細微卻又充滿人情味的點滴小事在互助院成了日常,“遠親不如近鄰”是這里老人們的口頭禪,大家從不同的村子匯聚而來,用報團取暖、互幫互助、互相陪伴來對抗歲月流逝。
除了互幫互助,因為各自生活尚能自理,又是朝夕相伴,老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也獲得了更多關注。一方面,互助院的院長等院委會成員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巡查房間,看老人是否起床活動,詢問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另一方面,周圍鄰居一墻之隔,老人們有任何異常狀況,都能第一時間被發現。
趙萬全清楚記得,今年1月份一天深夜,他突然接到了邢元芝老人的電話,電話那頭84歲的老人已經痛苦難耐。“她說她疼得在床上打滾,我第一時間聯系老人的兒子和縣醫院。”趙萬全說,送到醫院后,老人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由于送醫及時所幸沒有釀成嚴重后果。
2022年冬天的一天,黃國珍早起鍛煉后,照例侍弄了一會兒養在走廊里的幾盆花,接著她像往常一樣去敲周邊鄰居的門,透過門上的窗戶,她看見86歲的徐品芳正在地上昏睡。“門沒鎖,我趕緊進去叫她。”黃國珍說,后來她才知道徐品芳是感冒后起夜,上完廁所虛脫無力上不去床才睡在了地上。接下來幾天,黃國珍承包了徐品芳的一日三餐,在她的精心照顧下,老人很快康復如初。
因為有了陪伴互助,很多老人年齡越大反而精神頭兒越足,身體更加硬朗。89歲的何金芳幾年前報名入住互助院時,曾因為拄拐行動不便而一度被認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幾經努力住進來后,何金芳跟著幾位愛鍛煉的老人天天運動。
“夏天我們就在外面走路,冬天我也起得早,要么在自己房間里拍腿,要么就在室內走廊里走路。”剛從扭腰器上下來的何金芳思路清晰,聲音洪亮,經過幾年鍛煉,何金芳漸漸不用拄拐也能走路了,她從拄拐入院到通過積極運動放下拐杖,成為二工鎮互助院的一段佳話。
過去,漫長嚴寒的北疆冬天是許多老人最難熬的季節,對于農村獨居老人而言,用煤炭生火取暖是唯一選項,但年紀越大越要面臨體力不支、燃煤風險升高、取暖效率低下等問題。老人們集中居住養老不僅在醫療、生活便利方面得到更好保障,集中供暖也成為大家交口稱贊的暖心舉措。
72歲的汪翠英老人對這一點感觸頗深,“以前冬天在家提炭、上廁所都不方便,所以當時一聽說有互助院這種養老模式,我想都沒想就來了。”汪翠英說在互助院每年暖氣費是600多元,要比自己在家燒煤取暖便宜不少,房子也更加溫暖、干凈。
此外,吉木薩爾縣農村互助幸福大院采取“同住不同吃”模式,每戶老人都有自己的獨立臥室、客廳,并給他們配備了廚房,互助院摒棄了以往養老機構吃大鍋飯和按時吃飯的不便,住在互助院的老人都能保持自己長期以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吃住更加舒心和自由。而對于腿腳不便的老人,互助院也在探索開展助餐服務,嘗試實行點餐、送餐上門。
同時,吉木薩爾縣結合農村老年人特點在院內配套了菜地,延續了農村老人的故土鄉愁和生活習慣,既實現了農村低成本的養老,又使農村老人們在生活質量、精神享受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大提高,不少家庭的年輕農村青年也能放心外出務工創業。
共度夕陽,老有所樂
“大門口望一望,石頭一坐坐一天,電視機看一看,一個頻道看到后半夜。”這是許多農村獨居老人的真實生活寫照。因為居住分散遙遠,自身行動不便,他們很少見到同齡人,甚至一整天也沒機會跟人說一句話。
然而,在吉木薩爾縣互助幸福大院情況大為不同。步入三臺鎮羊圈臺子村幸福大院,“互助共度夕陽紅,幸福不忘共產黨”兩行大字尤為醒目,“哪還有這么好的日子呢,我們現在是真的幸福。”院長范仁山說到激動處眼眶泛紅。他告訴記者,現在每天下午天氣合適的時候,老人們都要在院里的廣場上跳舞。
集中居住養老后,吉木薩爾縣各個互助院都配套了文化娛樂、健身康養等設施,借助廣場、活動室、棋牌室等,院委會積極組織老人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每個互助院都打造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
“我們有空就在一起排練唱歌,還經常到其他地方去演出呢。”汪翠英笑著說,她們戲曲歌詠團成員排練、演出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如今在周邊已經小有名氣,不少單位的活動都會來找他們去演出。
2023年,廈門市援疆干部在實地考察二工鎮后,投入近百萬元打造了近鄰文化長廊、近鄰共享空間、近鄰影院,進一步豐富了當地互助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把廈門探索成熟的“近鄰黨建”基層治理工作法引入互助院。“‘遠親不如近鄰’,我們‘近鄰黨建’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居民與居民之間近鄰互助,居民與組織之間近鄰守護、組織與組織之間近鄰共建為核心的基層共建共治共享體系。”陳志雄說。
吉木薩爾縣委書記潘素華說,通過“近鄰黨建”文化品牌的打造,二工鎮互助院老人們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在二工鎮互助院“近鄰黨建”基層治理工作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吉木薩爾縣在全縣基層治理工作中全面推廣“近鄰黨建”。“這一工作方法在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各色文化娛樂設施極大豐富了互助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們積極組織開展棋藝大賽、秧歌比賽、唱紅歌比賽等。“我們也去過一些其他地方的養老院、敬老院,從精神面貌上看,吉木薩爾縣互助院里的老人臉上的笑容是最多的。”吉木薩爾縣財政局副局長、福建援疆廈門分指揮部干部宿然昌說。
互助院建立之后,吉木薩爾縣各項孝親敬老活動載體更加明確、抓手更加具體。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愛心人士紛紛積極參與到針對互助院的定期上門服務和集中獻愛心等活動當中,愛老敬老成為吉木薩爾縣培育良好社會風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潘素華介紹,多年來吉木薩爾縣組織發動“吉來”社工、“北庭玫瑰·愛心媽媽”、慈善總會等社會組織及志愿服務團隊力量,積極開展愛心捐贈、文藝演出、健康義診、健康知識講座、衛生清潔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100余場次,持續提升農村幸福院運行質量,改善入住群眾生活品質。
“針對老人的一些生活需求,贈送米面糧油、進行義務理發等,每逢一些節日我們都會去互助院進行獻愛心活動。”“北庭玫瑰·愛心媽媽”志愿者協會負責人李焱告訴記者,前往周邊各個互助院慰問已經是他們的日常安排,老人們對此都非常歡迎。
“真的特別開心,基本上每半個月就有一些慰問、演出、活動,我們也沒想到來這養老能獲得這么多關注、關心,現在每天都堅持鍛煉身體,爭取健康長壽。”黃國珍說,她和鄰居朋友們有時還會拼車到周邊游玩。“最近我們在規劃去周邊的奇臺縣旅游,馬上就能成行了。”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每走進一家互助院,老人們都會圍攏過來主動攀談交流,稱贊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表達對社會關愛的感激,肯定院委會服務的及時耐心,講述鄰里之間的暖心互動……從60多歲到90多歲,感謝、感恩、滿足等是老人們說的最多的詞,眼神明亮、笑語盈盈是老人們最常見的神態,采訪中遇見的每個老人身上都散發出一股飽滿的生命活力,用一位老人的話說,“操勞了一輩子,老了能獲得這么多關心呵護,讓我們老有所樂,真是沒白活。”
經過近10年探索完善,目前吉木薩爾縣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基本實現了有組織、有制度、有場所、有經費、有活動,達到了入住老人心情好、身體好、心理好、團結好和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數、延年益壽的“四好一提升”效果。
下一步除了引入“近鄰黨建”等社區文化品牌,加大互助院“近鄰”文化建設外,吉木薩爾縣還將根據實際需求,完善規劃,借助廈門援疆資金支持,對現有互助院進行提質改造升級,同時擴大互助院規模數量,進一步滿足農村老人的集中養老需求。“廈門、吉木薩爾縱有八千里之遙,但是我們兩地人民的心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只要老人們需要,我們都會全力以赴支持。”陳志雄說。
集中居住、互助養老成為解決農村分散居住、獨居老人養老問題的成功探索,通過建設農村互助幸福大院,吉木薩爾縣因地制宜破解農村群眾養老需求與城鄉養老發展不均衡的矛盾,滿足了老人離家不離村,繼續感受家庭親情、鄉情等多重需要。今年1月11日,農業農村部在京發布第五批17個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吉木薩爾縣“健康+養生”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成功入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讓廣大農村老人安度晚年,享受到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成果,這是我們作為一個農業大縣不負過往、開創未來的應有之義。”潘素華說。
編輯:關坤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