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錦 |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研究成果(五)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 2024-01-01 19:04
編者按: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號召的第十年,也是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三年“大見成效”之年。儒學中心立足齊魯大地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扎實推進學術本色建設,加大學術研究投入,做好研究闡釋和成果轉化,不斷激發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推出了一批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年終歲尾,中國孔子網集中展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尼山叢書《國學經典音注》
總主編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劉續兵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音注》叢書,結合青少年可塑性強的特點,堅持選取“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原則,編寫、出版校勘精良、讀音標準、注釋精確,以“大字、注釋、注音、誦讀”為特色的讀本,促使國學經典走進青少年和廣大國學愛好者心靈,讓更多人愛上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的支持下,叢書確立導言為領,章旨為引,正文為經、注釋為緯,注音為輔的編寫風格,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道德經》等六部中華文化最重要、最具有基礎性意義的典籍正音釋讀。
《論語漫讀》
著作者
孔子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
楊金泉
內容簡介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最能夠代表中國最基本的思想文化的書目之一。自古迄今,《論語》注釋及解讀作品浩如煙海,《論語漫讀》一書和以往各家的注疏解讀不同,它是作者讀《論語》的心得札記,始于咬文嚼字,重在努力探尋孔子及弟子們的真實心性。作者作為在孔子相關文物部門工作三十余年的學者,在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基礎上,以古今相關文獻加以印證詮釋,語言通俗易懂,對于學習《論語》,了解孔子思想,熟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本書參考朱熹《四書集注》、錢穆《論語新解》、楊伯峻《論語譯注》、李澤厚《論語今讀》、南懷瑾《論語別裁》等等,并結合自己的思考,以古今文獻加以印證詮釋,對每個篇章的解讀詳實有據,啟發性強。不用生冷的條目方式解釋字詞,而采用逐句串講的方法解釋篇章,不拘泥于嚴格直譯,并做一些背景交代,通俗易懂,沒有古文根基的人也可讀懂。每篇開頭有題解,闡明該篇編纂的緣由及大義,注重孔子整體思想的關聯,引導讀者從整體上理解《論語》的結構及每個篇章的重點,《論語》中難以理解的地方作者采用經史互讀、以史解經的方法,詳細闡述背景緣由,對于孔門各個弟子的性格、成就也進行了細致地解讀,有利于讀者加深對《論語》的理解。
《品讀孔子博物館》
著作者
孔子博物館專職副書記、研究館員
孔淑娟
內容簡介
孔子博物館坐落于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是山東省委、省政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曲阜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弘揚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建設的一座省級專門性現代化博物館。以承擔征集、收集孔子及儒家相關的各類文物,開展相關文物的研究、保護和利用、開展文物展示、宣傳教育、文化交流、弘揚以儒家思想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職責。
孔子博物館常設展覽“大哉孔子”展通過展陳設計的語言,以具象的、多維度的形式,向觀眾展現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一生的經歷、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以及全世界的深遠影響。關于以孔子生平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很少涉及與孔子相關的文物珍品。《品讀孔子博物館》一書基于“大哉孔子”展,將孔子的思想文化與文物珍品介紹融合再一起。具象的展覽限于表現形式,不可能事無巨細地把涉及背景文化知識的文字呈現在展板上。將展陳語言還原成文字的解讀,突破展覽所展現的內容,挖掘展陳布局和陳列文物背后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本書作為一部導覽性質的讀物,基于“大哉孔子”展,分為六個部分:孔子的時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與中華文明、孔子與世界文明、孔府舊藏文物珍品展。對于展出的文物、書籍、涉及人物、事件和相關背景知識等,對其發展脈絡或前因后果都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兼采眾說,為讀者展現更加豐富的關于孔子及其思想文化的研究成果。
《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
著作者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
陳曉霞
內容簡介
本書從當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入手,從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實際出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華及教育智慧融入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具體實踐;剖析了新時代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重要載體,具體包括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學校道德教育以及家風教育;闡述了如何以正能量與道德自覺助推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指出要從加強道德立法建設、營造良好的鄉村建設環境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優化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環境。
同時,該書對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基本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注重關懷道德的代際傳承”以及“形成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合力”等三條具體路徑,并就如何形成合力發表了作者的見解,具體包括:突出工作重點,主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拓展道德培育與道德品牌,加強鄉村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構建弘德養德的生活環境,加強鄉村民眾網絡素養的培育;聯合高校加強農民道德教育研究,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教育功能,發揮鄉村企業的文化輻射作用等,從而完善鄉村道德教育體系;從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發揮基層黨委政府組織監督作用等方面加強鄉村干部職業道德教育;等等。該書第七、八、九、十章對新時代鄉村社會道德建設的具體路徑、實際做法著墨頗多,彰顯了作者的時代關切和現實關注,這對于鄉村振興實踐,確保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該書立足于鄉村社會實踐,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視閾來研究社會道德風尚建設,堪稱助力鄉村振興,引領鄉村社會道德風尚建設,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一部力作。
《跟著孔子去游學》叢書
著作者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
陳曉霞
內容簡介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孔子研究院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在曲阜建設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使國外學生看了“三孔”,再到孔子研究院進行深加工、再提升,體驗中華文化,發揮曲阜文化的優勢,是可行的。
儒家思想的海外普及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名片。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作為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及孔子與儒家思想傳播普及的重要載體,是新時代弘揚和普及儒家思想、串聯古今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肩負著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教育及參與建設國際性孔子文化交流平臺的重要職責。
本套叢書以虛構的“程傳茹教授夫婦”一行人在圣人故里游覽“三孔”、“四孟”等儒家文化圣地,以及探索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的難忘體驗,讓讀者在時空串聯和轉換中,感悟古老建筑里的幽深思想。閱讀本叢書能使人穿越時空與孔子、孟子、顏子等圣人對話,感悟古圣先賢卓越智慧與高尚品德,進一步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叢書緊跟時代,主題明確;立足“游學”,擘畫路線題材新穎,通俗易懂;引經據典,游學相融,視野廣闊,是一部學思并重、融學于游的“兩創”時代佳作。
《東泉詩話》
著作者
(清)馬星翼
點校
張秀嶺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綜合部部長
王川
內容簡介
明清詩歌是中國詩歌史中的重要一環,它不僅具有獨特的風貌,且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詩歌的文化傳統。清詩是繼唐宋之后我國古典詩歌的又一高峰,流派眾多,名家輩出,詩作繁盛。山東詩歌與嶺南詩歌、江南詩歌三足鼎立于清代詩壇,其中馬星翼是清后期山東詩人群體中的重要代表。馬星翼的詩學觀點是從王士禎的神韻說化出,論詩強調抒發詩人的真性情,寫詩按照規矩又能跳出規矩的束縛,善于推陳出新。馬星翼還強調寫詩要錘煉功夫,學習和掌握古人吟詩的認真推敲的精神,方能達到精煉雋永的境界。
清代中后期是詩話的鼎盛時期。該時期的山東詩壇的諸多詩人都得到了后代學界的關注和研究,但對于魚臺馬氏家族的詩作及詩話,尚未見學界專論。而本書《東泉詩話》的點校本,是對這一空白領域的彌補,不僅豐富了清代山東詩壇的研究,也是對家鄉文化的傳承發展。
《中華家風好故事》
著作者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研究員
徐爽
內容簡介
家,是一個讓人溫暖的字眼,是心中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和萬事興”是家庭一切之根本。而想要“家和”,就要涵養家風,讓子子孫孫養德修身。當古人為了家庭開始了積德為善的努力時,家風文化就如春水潮生般,呈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喜人景象。在此過程中,一些家風好故事植根于家風文化的沃土,也“東方風來滿眼春”,或口耳相傳,或載之于史,滋養著中華兒女代代相傳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審美氣質。中國家風好故事就像是中國家庭文化的DNA,她不僅具有塑造行為的力量,而且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
當前正在進行的全民族、全社會家風建設,迫切需要挖掘、弘揚蘊藏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家教思想資源,尤其是讓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家風故事重新煥發生命力。本書從恒河沙數的中華家風故事入手,在縱貫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畫廊中,按歷史朝代順序,選取精萃,揚優祛劣,挑出數十個故事進行全景呈現。本書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時間,描繪了古代家庭生活的生動畫卷,其對家庭文化生活的細致講述和呈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孟苑家語:讓我們一起教孩子》
著作者
孟子研究院原黨委書記
趙永和
內容簡介
家庭如港灣,不僅是遮風避雨的歸所,也是重整行囊的出發點。對于孩子來講,從小在家庭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父母教育,從而養成的獨特精神品格,對其今后在社會中立身處世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和未來幸福的源泉。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受教者,父母是施教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物質提供者,更是愛與陪伴的給予者、精神世界的引領者。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與之相比,父母更應當關心關注孩子的道德品質塑造、生活技能培養、行為習慣養成。換言之,父母在家庭教育這個“三尺講臺”上,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華民族向來重視家庭教育,家戒、家訓、家規和家范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中與當下社會最直接緊密相關的內容。然而,在當下新舊家庭教育理念和東西方家庭教育模式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家長們處于“無證上崗”的盲目和茫然狀態,我們的家庭教育在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如何走出家長教育的誤區,找到教育孩子的適宜方法,成為家長們亟待解決的難題,也是事關個人幸福、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重要課題。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