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唐詩回到唐朝”——由《唐五代詩全編》出版引發的幾點思考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杜曉勤 2024-08-31 09:10
《唐五代詩全編》
陳尚君纂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者按
你可曾料到自己從小就背誦得滾瓜爛熟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詩原貌并非如此。你又可曾知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是詩人張繼題作《夜宿松江》中的一句,而并非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題作《楓橋夜泊》。你還可曾想到,唐代的學生也盼望老師不拖堂而能準時下課放學……
在日前上海書展上,復旦大學教授、唐詩文獻研究專家陳尚君纂校的一部超大型唐詩總集文獻《唐五代詩全編》,與讀者見面。《全編》收錄了唐五代時期詩歌55000余首,涉及詩人4000余名。積40年之功,陳尚君在搜羅了所能找到的真唐詩、疑唐詩、偽唐詩后,逐首進行甄辨、考訂與校勘。在《全編》出版之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杜曉勤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
近期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著名古代文學研究專家陳尚君纂校的《唐五代詩全編》(下文簡稱《全編》)正式出版,可謂“一部書成天下驚”。學界稱贊陳尚君“繼往哲,開來學”,《全編》的出版“是中國當代文史學界的榮譽”。
《全編》并非清編《全唐詩》的“升級版”,陳尚君在重輯編纂時有一套全新、完整、嚴密的體系。尤其是針對清編《全唐詩》存在的誤收漏收、詩人詩作重復等現象,他在充分吸收現當代學者唐詩考辨成果的基礎上,做了大量唐詩輯佚和辨偽工作,確立了“讓唐詩回到唐朝”的宗旨,努力還原唐詩累積形成的過程,基本解決了唐詩的初始面貌如何、通過哪些途徑保存至今、在流通傳播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在這些紛擾變化中還原唐詩的本來面目等學術問題。
唐詩名篇今非昔比
陳尚君在纂?!度帯愤^程中,對每一首唐詩在歷代典籍中的保存和流傳情況都進行過梳理,研究成果反映在書中,就是詩歌正文后所附的文獻出處、本事記錄和編者按語。借此可以發現,有些我們從小就開始吟誦、耳熟能詳的唐詩名篇,詩題、正文被誤傳至今,已非作者創作時的初始面貌。
首先是詩題被誤傳者。這種現象在傳世的唐詩中特別普遍,產生的原因也比較復雜。比如,張繼的那首“月落烏啼霜滿天”詩,現在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題作《楓橋夜泊》,而且于宋初所編《文苑英華》中即為此題,但在影宋本《中興間氣集》中則題作《夜宿松江》?!吨信d間氣集》是唐人高仲武編成的一部當代詩選,離張繼去世僅三五年,比《文苑英華》早200年。由此推斷,《夜宿松江》更可能是詩人原題。
當然,詩題被改動、誤傳得最荒唐的,還要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此詩在南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中題作《夢游天姥吟留別諸公》,在宋本《河岳英靈集》卷上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明代以后的諸多唐詩選本和清編《全唐詩》都題作《夢游天姥吟留別》?!逗釉烙㈧`集》為李白同時代的盛唐人殷璠在天寶年間編選的一部當代詩選,今存宋本又最早,故《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應該接近詩人原題。而《夢游天姥吟留別》這一詩題,缺少“留別”的對象,語句不通,但是因為《唐詩三百首》等通行文本的影響太大,遂以訛傳訛,至今仍深入人心。
其次是詩歌正文被改動者,在傳世的唐詩中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靜夜思》,現在通行的唐詩選本和語文課本多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标惿芯谌毡緦W者森瀨壽三教授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溯源,認為原詩應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而改動者有兩部書,一是明人托名元著名詩人范德機的《木天禁語》,改作“忽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起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二是明李攀龍《唐詩選》,改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竟成為后來的通行文本。
因此,我們在面對這些唐詩名篇時,雖然仍可按照通行本去誦讀、欣賞,但如果要更好地理解作者原意,還是應該知道作品原貌。
唐代詩人嚴謹認真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唐代是一個盛產天才詩人、神童詩人的時代,這些神童和天才在作詩時,往往不假思索、一氣呵成,詩成后也不用修改,即為佳作。如明清之際黃周星稱贊李白“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今人余光中在《尋李白》中也說李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其實,這都是對唐代那些天才詩人特別是李白創作過程的誤解。
在輯校李白存詩時,陳尚君發現李白詩歌的不少異文,是由于作者自己的刪改或增補而產生的,而從敦煌出土的伯二五六七號卷子(后文簡稱“敦煌本”)所存李白詩43首,應源于李白詩歌的早期傳本。將敦煌本與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宋咸淳刻本《李翰林集》對比,我們可以知道李白對作品增刪修改的一些情況。
據陳尚君研究,在敦煌本所存李白詩中,增刪一句以上者有8首。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在敦煌本中與蜀刻本《月下獨酌四首》其二(“天若不愛酒”)合為一首,題作《月下對飲獨酌》,且正文缺“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四句,應是李白此詩的初稿?!妒竦离y》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敦煌本與《又玄集》《唐文粹》皆作“橫河斷海之浮云”,應是較早之文本?!秾⑦M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睅拙?,是明清通行文本。宋蜀刻本后二句作“進酒君莫?!?,《李詩通》《文苑英華》《樂府詩集》《全唐詩》“進”前有“將”字,《文苑英華》《樂府詩集》后一句作“杯莫停”,敦煌本與《河岳英靈集》《唐文粹》無此二句,知此二句為后補?!芭c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敦煌本后句作“請君為我傾”,是我為你歌曲,你為我傾酒,可能更接近李白原詩。
比較有意思的是李白詩中對自己早年參加長安城中斗雞徒群毆事件的兩度敘述?!稊⑴f贈江陽宰陸調》是李白贈予舊友陸調的長詩,可能作于天寶六載(747)居金陵時。詩中有云:“我昔斗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君開萬叢人,鞍馬皆辟易。告急清憲臺,脫余北門厄?!倍冯u是開元年間紈绔子弟熱衷的活動,李白初游長安時曾參與其中。在一次群體斗毆事件中,李白為惡徒所圍,幸得陸調相救才得以免厄。但在宋蜀刻本、咸淳本此詩下,皆注有此詩的另一文本,對此事敘述更加詳細:“我昔北門厄,摧如一枝蒿。有虎挾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來組織,呵嚇相煎熬。君披萬人叢,脫我如貔牢。此恥竟未刷,且食綏山桃。”陳尚君認為,《敘舊贈江陽宰陸調》如此刪改,顯示李白對最初文本中過于渲染自己之狼狽不堪,且涉及陸調之早年聲譽與后來為政感到不滿,因此有此改作。
當然,從《全編》提供同一首詩的各種版本異文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詩人自己反復修改留下的記錄。這些記錄告訴我們,唐代的著名詩人中不僅杜甫是“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其七)、“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即便如李白,相傳早年也曾三擬《文選》,可見學習態度極其認真,創作過程相當嚴謹。
唐代是詩歌的朝代
唐詩在當時的流傳是學術界早就開始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但是要問唐代百姓中流傳的究竟是哪些作品,哪位詩人的哪首作品被唐代人引用最多,大多數人包括一些專門研治唐詩的學者也未必能回答上來。陳尚君《全編》提供的答案,或許會顛覆不少人的認知。
據陳尚君研究,在唐代被人引用文本最多的一首詩,是中唐前期于鵠的《古挽歌三首》其三:“陰風吹黃蒿,挽歌渡秋水。車馬卻歸城,孤墳月明里。”在今山西長治市域出土墓志蓋中,此詩已經發現二十多例,語序、時令、景觀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寫?,F存這么多文本,并非此詩有多么優秀,乃至家喻戶曉,僅僅因為它是中唐至宋初澤潞石刻工匠手中刻在墓志蓋上的一件標準文本,因為需求對象的不同,以及工匠實時記憶的差別,形成錯落有致的各種近似文本。
《全編》還收錄一批長沙窯瓷器題詩與敦煌發現的學郎詩,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唐詩在唐代下層社會的流行情況。
在湖南長沙望城縣銅官鎮至石渚湖的唐代窯址出土的瓷器上,發現題詩總數超過一百多首。這些瓷器題詩的題材主要有飲酒、思鄉、懷人等類別,其中勸善詩的數量比較多,如“東家種桃李,一半向西鄰。幸有余光在,因何不與人”,是說鄰里要和睦相處。再如“凡人莫偷盜,行坐飽酒食。不用說東西,汝亦自絳直”,教人莫偷盜,要做正直之人。這些題詩的原作者大多無考,但也有些作品可以看出是從文人詩改寫過來的。如白居易的名篇《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長沙窯瓷器中有兩個文本。其一云:“八月新豐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色好,能飲一杯無?”另一為:“二月春豐酒,紅泥小火爐。今朝天色好,能飲一杯無?”再如王維《終南別業》中的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也出現在長沙窯瓷器題詩中:“破鏡不重照,落花難上枝。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被硬性拼合,違和感太重。唐代一流詩人中,其實只有白居易、王維、劉長卿三人的作品被長沙窯題詩采據改寫,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大家的作品,都沒有進入這個圈子,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對當時民間的影響遠遠不如現在。
20世紀初以來,從敦煌藏經洞、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寫卷中發現的唐代少年兒童的習字雜抄、寫經尾題詩,被學界稱為學郎詩。這些作品反映了唐代西北地區學校的詩歌流傳情況,可算是當時的校園文學。其中有反映學郎人生理想的,如“學郎身姓□,長大要人求。堆虧急學得,成人作都頭”。詩抄在國家圖書館舊藏位六八《百行章》后,署“庚辰年正月十六日,凈土寺學使郎鄧保住寫記述也”。從當時學郎詩的抄寫格式看,這位姓鄧的學郎未必是作者。還有感念父母養育之恩的,如“由由天上云,父母生我身。少來學里坐,今日得成人”。此詩現存好幾種文本,如中國書店藏永安寺學郎張宗之寫本首句作“云云天上去”,末句作“長大得成人”,可見其在當時流行之廣。當然,最有意思的還是唐代學郎盼望放學、放假的詩?!爸窳智逵粲?,伯鳥取天飛。今朝是假日,且放學郎歸”,是敦煌學郎的期盼?!皩憰袢樟?,先生莫嫌遲。明朝是假日,早放學生歸”,則是吐魯番學郎卜天壽的心聲。而且這首詩還出現在千里之外的長沙窯瓷器上,題為“竹林青付付,鴻雁向北飛,今日是假日,早放學郎歸”??磥砼瓮蠋煵灰险n,早點放學,是古今學郎的共同心聲。
唐詩創作之繁榮及在當時流傳之廣泛,我們今天很難想象。中國是詩的國度,唐代則為詩歌藝術達到巔峰的朝代,其時代風貌、文化風氣,以及唐代文人社會的多元生態,在一首首唐詩中精彩呈現。
(作者:杜曉勤,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