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青春社會行·文化傳承武夷行”先鋒社會實踐團深入福建南平調研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作者: 2025-05-08 10:23
4月26日至4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青春社會行·文化傳承武夷行”先鋒社會實踐在福建省南平市開展。72名本碩博同學圍繞“青年賡續文脈”“青年賦能文旅”“青年振興產業”三大主題,深入閩山閩水,體悟物華彌新,在實踐調研中追尋閩北蘇區紅色歷史,探訪朱子理學發源地,體察綠色發展鮮活圖景,深刻理解“兩個結合”蘊含的思想偉力,在歷史與現實交匯的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厚植中華文脈,淬煉青春底色。
4月28日上午,實踐團全體師生來到武夷山市洋莊鄉張山頭紅軍墓群,舉行祭奠英烈儀式。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南平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陳中民出席儀式。張山頭曾是閩北紅軍中醫院、中共閩北分區委和閩北紅軍獨立團的駐地,多次發生慘烈戰斗,1000多名紅軍戰士因傷病犧牲于此,被就近掩埋。當地村民依照風俗,劈開竹子取“生”竹片為“碑”,并系上紅飄帶。每三塊青磚、一個編號、一根紅飄帶就是一個紅軍墓。紅軍墓前,全體師生奏唱國歌、肅立默哀,集體誦讀《可愛的中國》選段,并敬獻鮮花,追憶閩北紅軍革命歷史,深切緬懷在此英勇犧牲的無名先烈。
鄭水泉在致辭中表示,張山頭紅軍墓群既是革命先烈浸透熱土的英雄史詩,更是新時代青年賡續紅色血脈的永恒課堂。希望師生學習英雄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學習前輩人民至上的優良作風,學習榜樣踔厲奮發的昂揚態度,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把文化自信深植心間,在“青春社會行”活動中深入基層,在實踐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陳中民表示,閩北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散落在青山綠水間,張山頭紅軍墓群作為閩北紅色革命史跡的重大發現,不僅是革命歷史的“活教材”,更是新時代的精神坐標。希望通過南平市與中國人民大學的深度合作,用好南平豐富的紅色資源,推動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南平這片浸潤著革命熱血的土地,綻放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芒。
儀式結束后,全體師生在武夷山市文物與文化遺產管理所文史研究員趙建平的帶領下,走近紅軍墓群瞻仰,將對革命先烈的追思、對紅色血脈的賡續,轉化為“復興棟梁,強國先鋒”的使命擔當。
4月28日下午,實踐團師生分別前往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農夫山泉(福建武夷山)飲用水公司、閩北紅色首府陳列館等地開展分組調研。
燕子窠生態茶園是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點,是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基地。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此考察調研時提出,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同學們走進茶園,學習在茶科技加持下,通過“綠肥替代化肥”和“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實現既提高茶葉品質,又優化茶園及周邊生態環境的智慧密碼。
圍繞“青年振興產業”主題,部分實踐團成員走進農夫山泉(福建武夷山)飲用水公司等當地重點企業。水產業是南平踐行“兩山”理論、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的重中之重,與當地產業發展定位十分契合。同學們與企業負責人共同探討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產業轉型的協同發展路徑,深刻體會“綠水青山”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圖景。
4月29日,實踐團全體成員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和朱熹園,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重讀大儒朱熹,深刻領會朱子文化跨越穿越時空的深邃智慧和永恒價值。
走進仁智堂,實踐團了解到,朱熹在此完成了《四書章句集注》等著作,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學們坐于課桌間,齊誦起儒家經典“橫渠四句”,仿佛跨越時空,重現了千年前朱子在此著書立說、傳道授業的場景。
隨后,同學們來到茶園了解武夷巖茶的生產制作。在講解員帶領下,同學們背上竹筐,指腹輕掐采下嫩芽;翻動竹篩,感受鮮嫩茶芽的律動節奏;熱鍋翻炒,驚嘆傳統技藝中的火候哲學,感受茶文化中“和、靜、怡、真”的深邃內涵,與千年文脈悄然共鳴。
在南平的實地調研中,實踐團成員們還前往“萬里茶道起點”下梅村、建盞文創園、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等地,圍繞選題開展調查研究,并同當地有關部門進行座談交流,在實踐中切身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青春視角探索賡續文脈新路徑。
返校后,實踐團將進一步深化轉化調研成果,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青年方案。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