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古典文明不斷滋養和啟迪現代世界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林靜 2025-05-08 09:2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主張以和而不同的態度對待文明多樣性,以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思想智慧為人類文明進步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習近平主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兩千多年前,中國和希臘兩大文明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為人類文明演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強調“中國積極致力于推動文明傳承發展,加強國際人文交流,促進全球文明對話,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愿同各方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這深刻揭示了中國古典文明在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以中國古典文明滋養和啟迪現代世界提供了重要指引與根本遵循。
深入認識和理解中國古典文明,離不開中國古典學研究。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形成了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傳統。孔子開創的文教傳統綿綿若存,貫通至今。中國古人圍繞十三經、前三史和周秦諸子等元典展開文字、音韻等傳統小學研究,在文本校勘整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為中國古典學提供了穩固的知識根基。但今天的中國古典學絕非“復古”之學,而是緊扣時代脈搏的創新之學,擔負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使命。中國古典學既研究中國典籍和文化在本國的起源和發展,也研究它們在全球范圍的發展和影響,其探索視野超越國界與民族,在和希臘文明、阿拉伯文明等其他文明的比較中,重新審視人類古老智慧結晶對現代世界的指導意義,推動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對話,形成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正向力量。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其開放性、包容性尤為顯著。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博采眾長,在面對外來挑戰中實現自我革新,這也充分體現在中國古典思想中。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導弟子要善于發現、學習他人優點,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杜甫總結詩歌創作心法,認為“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說的也是要多向不同方家求教的道理。歷史告訴我們,秉持開放、包容精神,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讓不同文明相互取長補短,便可“和而不同”,超越文明沖突,實現文明和諧共存。
中國古典文明的價值體現在歷史學、哲學、政治學、考古學等諸多領域,展現出不同文明所共通的智慧品格。先秦時期的中國出現“百家爭鳴”,涌現出大批卓越的思想家,為人類貢獻了可傳諸后世的不朽思想。比如,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忠信”“民本”、墨子所倡導的“兼愛”“非攻”思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儒家的核心哲學觀“中庸之道”與古希臘先哲的“節制”思想,為消除戰爭、實現人類和平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源。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人類共同價值、全球文明倡議等中國方案,不僅體現中國古典文明的智慧,更成為全人類的思想財富。
今天,人類社會再次走到何去何從的歷史關口。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問題,僅憑技術遠遠不夠,必須依靠文明的力量。現代文明豐富多元,不同文明既有相通之處,又有各自亮點。要解決全球問題,必須匯集全人類的集體智慧一起攻堅克難。比如,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對立。中國古典文明講究“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規律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認為,自然萬物都有其內在的目的和功能,人類應尊重并順應自然秩序。這些來自中西方古典文明的智慧都啟發我們更好地尊重自然,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產生活,對于解決生態危機有重要指導意義。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拓展,中國古典文明必將煥發新的光彩,以其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宏大格局,為現代世界源源不斷提供滋養和啟迪,惠澤全球、造福人類。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