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海岱弦歌新——山東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觀察
來源:新華社 作者:邵琨、高天、張武岳 日期:2025-07-13 儒風傳千載,文脈承古今。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山東深耕人文沃土,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創新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奮力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齊魯大地煥發新時代光彩。
追遠撫今,賡續齊魯文脈
在剛剛閉幕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現場,《論語詮解》《孔子家語通解》等吸引了國內外嘉賓的目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等儒家思想頻頻被與會的國內外嘉賓提及。他們在尼山腳下共同探討不同文明和諧共處、和合共生之道。
“諸子百家半山東”。齊魯大地文脈綿長,賢哲輩出,典籍豐富。《齊魯文庫》收入264種經典古籍,將在10年內完成,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學藝術、山水、科技、紅色文獻九編,成書規模約13億字、4000多冊,將全面研究、保護、輯錄和整理出版山東歷代傳世文獻。
山東深入推進“山東文脈”工程、“文物活化”工程,加強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護利用,全面梳理優秀傳統文化家底和發展脈絡,開展古籍整理編纂、文化記憶記錄,實施諸子百家文化整理研究出版項目,推出古代齊魯詩詞、小說、書畫、戲曲名家系列等經典選編。
知來路,鑒未來。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里,前來研學的學生絡繹不絕。
目前,山東有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多處知名遺址公園。一批山東考古發現的重大成果,構成史前文化譜系完整、從未缺環、文脈傳承的發展鏈條,成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重要佐證。
文以載道,凝聚精神力量
擺好桌椅板凳,帶著米面油菜……近年來,每逢重陽節,濰坊昌邑市圍子街道孫斜村的許多村民都會當起志愿者,為本村及鄰村70歲以上的老人包餃子、炒菜,共慶“九九老人宴”。
弘揚傳統美德,涵育社會文明新風尚。山東不斷創新表達形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人心——
在全國率先全面開設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推出“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大賽”“中國禮·中國樂”等系列文化節目;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少兒繪本大系創作項目,首批100冊已在北京正式發布……
在山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深入人心,也逐步融入社會治理。
濟寧市打造市縣鄉村四級“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把矛盾解決在群眾家門口,探索出“以禮讓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基層治理新路。
圍繞“忠誠”“擔當”“廉潔”等價值理念,山東打造了孔廟弘道門“弘道明志”、孟廟“仁政民本思想”、孔府戒貪圖“傳統廉政思想”等教學點,把課堂搬到文物古跡,讓廉潔文化變成看得見、摸得著、悟得到的實情實景。
以文興業,叫響“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儒風浩蕩傳千古,讓山東厚植“好客”基因,形成熱情真誠的待人之道和開放包容的文化特性。山東立足豐厚的黃河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資源,著力深化文旅融合,用創新持續擦亮“好客山東、好品山東”金字招牌。
青州博物館鎮館之寶——明萬歷二十六年趙秉忠殿試狀元卷,一直備受游客追捧。如今,狀元卷既能看還能答。博物館在狀元卷展品旁設置多媒體互動屏,并設置答題環節,游客答題后可以知道自己在科舉考試中的等級,增加了欣賞文物的樂趣。
山東文化“兩創”成果頻出,不僅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也從文化創意中推出新產品、拓展新服務、培育新業態、形成新動能,成為“好品山東”的有力支撐。
泰山腳下的紅門里街區,女孩們換上唐代襦裙、明代馬面裙,綰青絲、貼花鈿,拍靚照、嘗美食、品文化……近年來,全國不少景區都開設了漢服體驗館,其中約70%的漢服產自魯西南小城——曹縣。近年來,曹縣因漢服等產業頻頻“出圈”,還結合了傳統木雕的工藝,發展出了全國木制品跨境電商產業帶。
傳承與創新共舞。如今,山東正打造手造重點產業集群,讓傳統手工藝更好融入現代生活,越來越多的“山東手造”走向國際舞臺,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