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道”到“問道” 尼山論壇文明對話開啟新程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周藝偉 陳宛婷 日期:2025-07-117月10日,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下稱“尼山論壇”)在山東曲阜閉幕。
走過十五載春秋,尼山論壇在第十一屆迎來從理念探討到實踐落地的發展,并以更開放、更務實的姿態,為全球現代化進程中的文明互鑒注入新動能。
7月10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閉幕。趙曉 攝
文明對話的實踐轉向:從“和而不同”到“成人之美”
“尼山論壇的演進軌跡,始終與世界格局的深刻變革緊密交織。”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表示。2010年,首屆尼山論壇以“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為主題搭建對話框架,此后逐步延伸至生態治理、公共衛生、數字倫理等現實議題,尼山論壇呈現出從“文明如何對話”到“文明對話能解決什么問題”的實踐轉向。
當前,全球治理遭遇重重考驗,地區熱點問題接連不斷,文明間該以何種姿態共存?當人工智能融入社會各個角落,人類與AI又該如何和諧共處?這些復雜的現實狀況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與深思,也成為本屆尼山論壇關注的焦點。
尼山儒學對話會上,“儒家‘成人之美’與現代利他精神異同”分議題探討了個人與集體福祉的平衡。高端訪談環節則直接將“仁”“禮”思想與社區養老、國際沖突調解等具體場景相銜接,為現代社會痛點作出“儒學回應”。
紐約城市大學助理教授安德魯·蘭伯特在對話會上將音樂與社會互動作類比。他指出,在社會層面,好的音樂可促進社交互動。“例如節奏,不僅是節拍規律,更體現和諧與協調,這種精神在社會互動中同樣必要。”
這種“從典籍到生活”的轉化,正是儒家“學以致用”理念的生動詮釋,讓文明對話的成果真正服務于人類社會的發展。
中外嘉賓在會場內翻閱中國典籍。梁犇 攝
文明對話的維度拓展:從“對話平臺”到“合作網絡”
十五年來,尼山論壇的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容。參會嘉賓從首屆的不足百人增至本屆來自70余國的560多位。討論主體也從哲學領域專家,延伸至共商合作的各領域專家,凸顯出尼山論壇從學術平臺向國際公共產品的角色躍遷。
不止參與廣度,更深刻的變革在于合作深度的拓展。
“水資源治理需重視文化維度,而尼山論壇正搭建起具體議題合作的橋梁。”國際水歷史學會原主席、法國水科學院院士鄭曉云表示。本屆論壇新增的“水文化與全球現代化”“傳統文化與現代金融”等垂直領域議題,將“天人合一”“誠實守信”等傳統智慧融入水資源治理、金融倫理建設。
在中埃古代文明對話會上,來自兩國近90位嘉賓圍繞農業治水、考古發現、數字經濟等議題深入交流研討。會上發布的《中埃古代文明對話會—黃河與尼羅河文明合作倡議》,呼吁中埃雙方深化文明互鑒,加強考古文博合作,拓展人文經濟紐帶。
從思想碰撞到現實合作,尼山論壇正成為凝聚國際共識、推動跨文明協作的“催化劑”。
7月10日,金融文化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行。沙見龍 攝
儒學現代化的“未來圖譜”
論壇期間,發布《近30年西方漢學界〈論語〉研究報告》,系統梳理了西方漢學界對《論語》的研究脈絡與核心觀點;聘任《國際儒學論叢》海外學術顧問,進一步擴大儒家文化的海外影響力。這無不勾勒出儒學現代化的創新路徑——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讓傳統智慧融入現代社會肌理。
從探討“社會信用”到發布“金融文化書院”,從分享中醫抗疫實踐到探討“人工智能+中醫藥”的跨界創新,尼山論壇始終以“經世致用”的姿態回應時代之問。
將“禮”秩序理念轉化為全球治理的包容性原則,用“中庸”思想平衡技術發展與人文關懷,讓“天下大同”的理想映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正如論壇上多位學者所言,儒學的生命力不在于復古,而在于不斷革新。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