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文明對話力度,讓全世界合作聲音更響亮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沈靜 趙琳 日期:2021-09-29為期兩天的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外學者圍繞“文明對話與全球合作”以及文明多樣性與世界融合發展、文明融合與人類命運、中華文明與人類命運發展等主題發表觀點,交流對話,思想碰撞,致力于推動不同文明的互通互鑒。
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教授舒大剛
經典:世界文明對話的寶貴資源
“經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權威性和永恒性,是經過歷史淘汰優勝出來的最有價值的特殊文獻,是特定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承載、文化典型,是文明范式、智慧啟迪。
經典著作就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源頭和魂魄所在。作為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華民族,我們所擁有的系統全面的古老經典(比如儒家經典),在漫長傳承的歷史長河中,培植了中華歷史的根。
提倡文化自信,這些經典記憶是首先應該被喚醒的,認識經典的存在和價值,研習和傳承好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實現文化傳承、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重要途徑;提倡文化交流,中華經典的積極意義和價值更應該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宣傳,宣傳和闡釋好本民族經典,也是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交流對話的資本,更是這個民族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寶貴財富和亮麗名片。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
建構全球文明,儒家文明責無旁貸
全球化時代,人類亟須建構一種全球文明。全球文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人類文明期許,它既不是現有的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存,更不是其中某個文明傳統的獨大。必須以“仁”的情感、“誠”的態度、“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的姿態來開展文明對話,避免文化沖突。
人類建構“全球文明”,儒家文明義不容辭。
儒家應繼續發揮“未能成己,焉能成人”的傳統。對于儒家文明來說,“成己”意味著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完成自身的現代轉型,這種轉型涉及儒家文明的方方面面,重點是儒家倫理學及政治哲學的自我更新;“成人”則意味著與人為善,與其他文明一同共建全球文明。
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劉學智
挖掘傳統儒學中的精神資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根基。在這方面,傳統儒學中蘊藏著豐富的可資利用的精神資源,作為儒學重要學術流派的關學,其“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主張,可以視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有中國色彩的表述。
去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其中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視。張載“四為”所體現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為我們抗疫注入了強勁的文化力量。其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兩句,是這一力量源泉的根本和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還蘊含著人與“天地一體”或“仁者與物同體”的思想,把建基于人類相關性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擴大為人與天地萬物的共同體。這一思想值得我們深思與傳承。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合作是唯一的出路”。世界各國應加強信息溝通、經驗共享,攜手合作,盡最大努力去鞏固全球化成果。
北京師范大學特聘研究員大衛·巴拓識(德國)
“統一只有在多元中才能找到聯系”
全球化的背景加強了中德的聯系,這要求我們接受共同擁有的世界是多樣性的。
儒家推崇“道”,《論語》中有“吾道一以貫之”“朝聞道,夕死可矣”等廣為人知的箴言。大衛·巴拓識說,儒家的“道”是一種無處不在的道,它不局限于一個文明或一個歷史階段。
儒家的“道”與德國哲學傳統有差異但也有共性。大衛·巴拓識指出,中國與德國的思想家、哲學家有可以互通的論述與表達,也有不同的觀點。
“統一只有在多元中才能找到聯系,沒有多重,就不可能有統一,所以要接受、尊重甚至擁抱我們不同的傳統和生命形式。”大衛·巴拓識說。
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系中心主任田辰山(美國)
找到喚醒人類共識的儒學根基
人類正無可逃避地面臨生存危機與挑戰,這是21世紀須首要思考與亟待解決的問題。造成人類世界與波及自然界生態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是現代文明中的個人自由主義。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類生存危機,我們需要一場思想革命,喚醒全人類對生命共同關系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恰好可以從儒家傳統找到哲學根基。
“生生關系”就是這個根基。“生生關系”作為人與人相互依賴的關系、多樣性特點價值觀的根本,是取代“有限游戲”的另一種選擇。人是關系構成的,每個人不僅要想到自己,為自我擔責任,還必須為其他人擔責任,因為他人是同我們一起構成這個世界的。
應對人類正面臨的困境,我們必須加大文化對話力度,發揮一切可用的文化資源的作用。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