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哲教授做客珞珈講壇主講“儒學的親情哲學”
來源:一多不分微信公眾號作者: 2024-04-22 14:19
3月22日上午9時,安樂哲(Roger T. Ames)教授蒞臨武漢大學“珞珈講壇”,在櫻頂老圖書館做了一場題為“儒學的親情哲學”(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Family Feeling)的報告。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沈壯海出席講壇,為主講人頒發珞珈講壇紀念牌。哲學學院院長李佃來致辭。
安樂哲從當代中國的快速崛起出發,深刻闡述了中國崛起背后豐富的儒學思想內涵對于當代國際秩序的重要意義。他指出,雖然350多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將個人主義擴展到了國際層面,開創了主權平等的現代民族國家制度,但是當代中國的快速崛起正在考驗這種國際秩序。盡管哲學家邁克爾·沃爾澤(Michael Walzer)主張,在每一種排他主義的道德中都存在一種薄的最低普世道德的綱領,并可以從中得出能夠使全世界人民聯合在一起的團結感。但是,儒家思想可以為“最低普世道德”提供另一種答案。安樂哲認為,儒家哲學中以“孝”為本的道德要求而形成的一系列特定詞匯,使得“親情”不僅成為儒家最低道德綱領的基石,也是延續至今依舊生生不已的儒家社會、政治以及天下秩序的根源和依據。他強調,就儒家文化而言,“家庭”是所有角色和關系中禮節的最終根源和不可或缺的基礎,其主要的道德要求就是“孝”。而當家庭作為一種秩序模型的功能達到最佳狀態時,這種強大的社會聯系可以使成員們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儒家所提倡的這種家庭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所有人類活動中的創造的可能性。這些活動根植于家庭,并從這個有彈性的核心向外延伸到社會、政治和宗教各方面。然而,這種對家庭模式的承諾并不意味著成員的自我犧牲與自我克制,而是可以使他們最有效地追求自我實現。
安樂哲指出,正是由于幾千年以來儒家以這種家庭模式為根基,并在此基礎上追求生長,因此中華文化可以為當代最低普世道德的建構提供一種獨特的解決方案。在交流討論環節中,安樂哲就原生家庭、家庭的排外性與家庭的延伸、孝與王陽明心學之間的關系、現代社會的家庭困境,以及如何向國際社會更好的翻譯“和”概念等問題與在場師生展開了親切友好的互動交流,現場反響熱烈。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