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儒學與全球治理研究綜述
來源:《中國儒學年鑒》2024年卷作者:王丹妮 2024-11-28 15:03
2023年,儒學與全球治理仍然是學界關注的一大熱點。在全球化視野下,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呈現出諸多新特征、新結構和新趨勢,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為解決人類文明問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目前,對于儒學和全球治理研究呈現出研究角度增多、研究深度增大的發展趨勢,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無限可能。
一、儒學與全人類共同價值
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儒家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主流,如何更好地發揮現實作用,成為2023年學界關注的重要話題。仁愛思想是儒家核心思想,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彭國翔《作為世界主義者的孔子:思想與實踐》將孔子有根的世界主義中的“根”看作“仁”,認為“仁”不僅具備所有世界主義的基本共識,超越了地域和族群,更以普遍的人性為價值依歸,避免了極端世界主義流于抽象、一般和迂遠的問題,而在“理一”與“分殊”之間保持了平衡,這是孔子“有根的世界主義”最大的意義與特點。劉延翠、茹寧《孔子儒學對世界人權發展的貢獻》認為孔子仁學蘊含“平等”“博愛”“民主”的人權價值原則不僅與世界人權的核心價值契合,還對新時代條件下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多元人權”具有借鑒意義。儒家思想的發展對世界文明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蘊含了精神品質是構建全人類共同文明的關鍵。黃玉順《論儒學與人類共同文明的構建》提出人類共同文明需要共同創造,這種“文明”創造需要文明對話。儒學可以貢獻其經過自我損益的“仁”“義”“禮”等價值觀。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在人類社會走向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自然的實踐積淀與價值追求,隨著時代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愈加顯著。傅其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歷史與現實》分別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屬性命題、可交往性邏輯、交往的歷史軌跡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性在新時代的凸顯可以從闡釋、媒介大眾化與文明互鑒三個方面來審視。張瑞濤、劉澤翱《庚續與轉化: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傳統文化根基》指出全人類共同價值賡續、轉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超越了“抽象人性”“私利優先”“文明優越”邏輯,是解決人類文明發展難題的“中國智慧”。
二、儒學與文明交流互鑒
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及其內部交流互鑒的廣度和深度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儒學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產生什么樣的火花、如何在人類文明進展中更好地發揮儒學價值成為熱點話題之一。全球文明對話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儒家與自由主義的對話,郭萍《儒家自由主義與自由儒學——論儒西文明對話的兩種思想形態》認為面對儒西文明對話,儒家形成了兩種思想形態,一個是以“兼取—通融”為思想進路的儒家自由主義,通過調和傳統儒學與自由主義的思想,形成兼容并包的學說,其實質是解答傳統儒學與自由主義如何并存的問題。另一個是以“溯源-重建”為思路進路的自由儒學,通過追溯現代自由的大本大源,創造現代性儒學理論來解決現代自由問題,其實質是為了實現傳統儒學的現代轉型,以期與既有自由主義展開平等對話。兩種思想狀態互為補充,為儒西對話提供多種可能。在文明互鑒視域下,中西哲學互鑒,使得哲學視野變得更加寬闊,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孫冠臣《文明互鑒視域下“本己”與“克己”差異性分析》將海德格爾“本己生存”與孔子“克己復禮”做對照性研究,可以澄清其差異性是文脈傳承的對立,并由此指出儒學的現代復興在“儒”,而不在“學”,真正儒家復興需要兩個歷史性條件:一是要與中國現代文化形態建設相一致,二是儒士的新生。于盼盼《先秦儒家倫理思想與“一帶一路”建設》認為,“一帶一路”彰顯出了極具特色的“中國智慧”,蘊含了豐富的儒家倫理思想。在新時代歷史方位下,應進一步挖掘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使“重義兼利”“誠”“信”“和而不同”等理念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這對于中國的和平發展、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意義深遠。
三、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世界舞臺上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戰略部署,必然要求中華文化高質量地走出去。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是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軟實力和話語權,塑造良好國際形象,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大戰略。本年度,對于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聚焦于儒家經典海外傳播、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兩部分,兼具理論與實踐價值。隨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是目前學界探索的重點問題。常檣《何以“儒行天下”——論儒學國際傳播的主體、立場及原則》認為,儒學國際傳播的主體主要分為儒學從業者、涉外事務從業者、海外漢學家。推動儒學國際傳播,應持奉兩大立場:一是堅持求同容異,既承認全人類擁有共同的價值判斷,又接受世界文化多元多樣的現實;二是堅定文化自信,把“中國性”當作儒學國際傳播的根本立足點。在具體實踐層面上,還應堅持六種原則:跨界原則、分層原則、物化原則、雙向原則、線上原則、共榮原則。訾月琳、張峻溢、趙舒儀《基于YouTube的西班牙語儒學傳播研究》則是以YouTube為傳播載體,研究表示雖然西班牙語儒學相關內容發布數量增長趨勢明顯,但傳播效果有限,仍存在傳播主體作用不夠突出、內容制作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應加強傳播主體建設,推動國內外傳播主體合作,通過進一步分析受眾需求來提升傳播內容的接受度,為下一步儒學海外傳播提供了方向。儒學作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其現實任務是要在新時代脈絡中開創出傳統思想和經典的現實意義。邢雷《文明交流互鑒視角下的〈大學〉世界傳播與啟示》以《大學》為研究對象,闡明《大學》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曠劍敏《孟子思想在英語世界的詮釋特征研究》認為,人文共同體已經打破地域性成為全球合作的系統,構建當代人文共同體已成為時代的需求。孟子思想在英語世界的詮釋特征主要為現代性和共通感,有利于人文共同體的構建。王靈芝《〈中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闡釋》梳理了《中庸》在俄羅斯的譯介和傳播歷史,認識儒學在俄羅斯被解讀和接受的狀況,為今后《中庸》的俄譯和走進俄羅斯提供借鑒。
四、儒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新路徑,儒學所提倡的和平、包容、自強、創新、仁愛等理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現實意義。儒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作為近年來哲學研究的熱點方向,試圖為謀求天下太平探索理論依據與實踐支撐。和往年相比,本年度儒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視角更新穎,研究更加深入。張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的儒家思想》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儒家思想追求的“天下為公”“和而不同”“協和萬邦”“仁者愛人”等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價值上的相容性、觀念上的相通性,是將傳統儒家思想運用于現實發展的重要舉措。楊慶龍、游思思《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儒家天下觀的繼承與發展》闡明儒家天下觀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統文化淵源之一,其中蘊含的“仁愛”“無外”“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有所體現。錢余、潘洪林《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儒家交往倫理的創新性發展》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儒家交往倫理既有內在一致性,又超越了儒家交往倫理中蘊含的解釋性理念,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儒家人與自然交往倫理的“天人合一”、人際交往倫理的“和而不同”、國際交往倫理的“天下大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支撐。儒家傳統仁愛思想對于化解文明沖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鄒陸林、蔡彩虹《儒家“仁愛”思想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聚焦儒家仁愛思想,認為這是一個由內向外不斷發散的層次圈,即“愛人”“仁民”“協同萬邦”,或“愛人”“愛物”,“推己及人”將東方儒家“仁愛”文明與西方“博愛”相結合,在追求文化多樣性基礎上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認同,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劉紅梅、姚金慧《人類命運共同體融合儒家“仁愛”思想的三重邏輯》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融合儒家“仁愛”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論、實踐與價值邏輯。從理論來看,“仁愛”對于體用關系的思考,不僅可以“一體之仁”的整體性為構建命運共同體提供思維借鑒,更可以“仁者愛人”的發用透析重塑人類社會交往新秩序的理論邏輯。從實踐來看,“仁愛”中蘊藏的“忠恕之道、義利兼顧、和而不同及萬物一體”的思想資源,可為重構新型國際關系提供實踐邏輯。
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實現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根本前提,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徐安玉《秉承與創新:和合文化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認為,“和合”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精神紐結,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意蘊和思想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體現的超種族、超文化的價值訴求,正是“和合”這一傳統文化基因的當代具象。從經典典籍中挖掘先賢智慧應對當今社會風險挑戰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論語》蘊藏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內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明確的中國哲學路徑。馮璐、呂耀軍《試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儒家路徑——從〈論語〉中的“仁”說起》以《論語》中的核心理念“仁”為切入點,認為《論語》論“仁”之處有明確的價值取向,“仁”是“差等之愛”,是“克己復禮”,是“為仁由己”,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實踐路徑。蔡祥軍《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研究——以“一帶一路”國家〈論語〉譯介工程項目為例》從實踐角度出發,以國家《論語》譯介工程項目為例,積極探索儒家文化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以達到交流、共通、合作之目的。孟子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關系是本年度有關儒學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是創新之處。劉奎、陳曉霞《孟子“三辯”的義理結構及人文意蘊——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考察》中首次將孟子共同體思想中的三重辯證關系中的“人禽之辯”“義利之辯”“王霸之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聯。“人禽之辯”通過“共情”,彰顯了人類可以跨越種族、膚色、國界、意識形態等,建立起彼此間的情感呼應和人性訴求;“義利之辯”則說明個體、群體與他者可以實現“共贏”,達到利益均衡與協調;“王霸之辯”則強調在多元世界的政治沖突中,各國之間應當立足構建和諧穩固的多邊關系,將“王道”作為共同的理想與追求,從孟子思想的角度證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意義。
五、儒學與全球治理研究
和合是傳統儒家在實踐中孕育的處事原則和價值理念,可以為建立國際新秩序,實現各國文明和諧相處創造有利條件。章雅荻、余瀟楓《和合治理:中國特色全球治理理論建構》認為,“和合治理”以“和合”為核心價值取向,以“和合主義”價值范式為理論內核,以“類群—和合”與“宇宙—和合”為兩大基本假定,以“共商、共建、共享”為重要原則。和合治理在與全球不同治理理論的比較中凸顯其體現中國智慧的治理行為體的包容性、治理結構的多元性、治理過程的開放性以及治理價值取向的公正性,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和合體”“聚合體”以及“競合體”的治理類型,體現出踐行真正多邊主義的現實可能,彰顯出中國智慧的巨大生命力,為“和合治理”的實現提供了切實的路徑。
2023年,儒學與全球治理研究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研究視域更廣。和往年相比,2023年儒學與全球治理研究涉及儒學與全人類共同價值、儒學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儒學與全球治理、儒學與世界文明互鑒等多個方面。研究不僅關注古代,而且放眼海外,著重分析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新趨勢。多數學者選擇在具體研究中再一次回歸儒家經典本身,以《論語》等儒家經典為切入點闡明觀點,在儒學實踐研究中,實現了儒家經典的復興。二是研究實踐性更強。2023年,儒學與全球治理研究在推出不少理論性文章的同時,和往年比,開始有更多學者關注如何將理論落到實處,實踐性文章顯著增多,多數集中在具體的戰略策略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以此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國智慧為全人類共享。三是從“中國儒學”走向“世界儒學”。2023年,儒學與全球治理研究與世界互動性增強,儒學逐漸從地方性知識變為全球性精神財富。本年度儒學與全球治理研究中的具體文章涉及世界多個國家、多個地區的儒學傳播研究,包括不同文明之間的哲學比較研究,開啟儒學傳承和發展新視野,由中國走向世界,讓更多人認識儒學、了解儒學。
(作者單位:尼山世界儒學中心)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