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傳統家訓研究綜述
來源:《中國儒學年鑒》2024年卷作者:王賀然 2024-11-27 15:22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在家國同構的中國傳統社會,家訓是家風文化的基因和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特質。家與國一脈相連,休戚與共,無論是帝王將相、名臣名儒,還是黎民百姓,都很注重對子孫后代的垂誡和訓示,寫下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家訓文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訓文化。而當今社會,國家正逐步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汲取和挖掘,傳統家訓以儒家思想為精神內核,內容涵蓋修身、治家、處世等多方面,凝聚了古人千百年來的經驗和智慧,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則高度定位家庭文明建設,明確強調“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從家國角度揭示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性。因此,人們在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弘揚優良家教家風中,也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傳統家訓,圍繞傳統家訓的起源、內容、特點及影響價值等進行研究。本文以2023年中國傳統家訓的研究成果為考察對象,從傳統家訓文獻梳理及整體面貌研究、傳統家訓個案研究、傳統家訓教化功能研究、傳統家訓與新時代研究四方面對傳統家訓研究進行回顧梳理,以期展望傳統家訓研究的發展態勢及研究趨向。
一、傳統家訓文獻梳理及整體面貌研究
2023年,學界對中國傳統家訓的文獻整理著作頗豐。其中,廣陵書社為方便讀者閱讀家訓原典,廣泛普及傳統文化,收錄先秦到清末的近百篇家訓文獻,以時代先后為序進行編排,編成《歷代家訓》一書?!稓v代家訓》采用豎版文字形式,除正文外,在每篇家訓前都附有簡單的作者介紹,后附有內容注釋,簡潔明了,是本年度家訓文獻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楊潔主編有《中國傳統優良家訓集錦》,以主要歷史時期為軸,擇取先秦至清末15篇家訓著作,包括《尚書·無逸》《顏氏家訓》《帝范》等家訓文獻,都是歷代具有標志意義的經典家訓名篇?!吨袊鴤鹘y優良家訓集錦》按時間先后排列各篇家訓,在家訓原文前帶有作者簡介及導讀,原文后附有注釋及簡單解讀,為讀者了解家訓的歷史背景,體會傳統家訓的豐富內涵提供了巨大幫助。吳榮山、祝貴耀主編有《中華家訓代代傳》系列叢書,將三百多則家訓匯集于內,分為“愛國篇”“立志篇”“勉學篇”“孝悌篇”和“明禮篇”五個分冊,結合歷史故事,對傳世經典家訓名句進行注釋、翻譯,旨在幫助青少年了解古人治家典范,達到“立德樹人”之愿景。
中國傳統家訓內容豐富,學界從不同角度對傳統家訓的思想內容進行分類總結,研究成果殷實。其中,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等對中國傳統家訓的總體面貌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全面研究,是傳統家訓文化綜合性研究經典著作。在此基礎上,2023年,陳延斌又主編《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研究》一書,無疑又是中國傳統家訓文化宏觀把握與解讀的一大力作。陳延斌在《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研究》中指出家訓文化是中華家文化的基礎,并對中國傳統家訓思想與教化特色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中國傳統家訓思想具有極其豐富的意蘊,包括修身觀、教子觀、處世觀等諸多方面。他還對傳統家訓文化的教化原則和路徑方法、傳統家訓家風于家族盛衰研究、傳統家訓文化的歷史評價與價值傳承等進行分析闡釋,主張應充分挖掘和弘揚傳統家訓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優秀傳統家訓文化滋養當代家庭新型家訓文化建設。
二、傳統家訓個案研究
對個案家訓的研究上,學界主要集中于對人們耳熟能聞的傳世家訓名篇進行研究?!扒Ч偶矣栔妗薄额伿霞矣枴纷猿蓵?,歷代刻本眾多,近代學者也紛紛對其校勘,其中,2023年,莊輝明,章義和在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的基礎上進行譯注,對《顏氏家訓集解》所列諸家學說進行斟酌,擇善而從,并補充自己的看法,力求忠于原著又通俗易懂,為讀者閱讀和理解《顏氏家訓》提供幫助。通過知網檢索統計,2023年以《顏氏家訓》為主題的學術期刊近30篇,可見《顏氏家訓》備受學界關注。顏炳罡、吳奇萍《儒家,還是雜家?——〈顏氏家訓〉思想歸屬辨析》一文著重從顏之推的家族文化底色、家訓文獻的作品主體、核心價值等方面,探討《顏氏家訓》的學術歸屬問題。顏炳罡指出,顏之推始終以儒家思想為準則,其撰寫的《顏氏家訓》也是其堅守、宣揚儒學的工具?!额伿霞矣枴贰皠障韧踔溃奂沂乐畼I”的學術追求和使命擔當、“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的宗旨及其堅守仁義誠孝的核心價值都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的體現,因此,《顏氏家訓》不屬于“雜家”,也并非為“雜”,而是為“博”,但這并不影響《顏氏家訓》歸屬儒家思想的判斷。徐梓《〈顏氏家訓〉何以被尊為“家訓之祖”》一文對《顏氏家訓》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具體分析,指出《顏氏家訓》作為我國第一本家訓專著,二十篇各有主旨,內容繁復前所未有,涉及一個人一生的各個階段、一個家族的世世代代各個方面,后世家訓文獻的思想內容也不出《顏氏家訓》的基本范疇,是中國傳統家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额伿霞矣枴わL操》篇主要講述歷代風操品行,其中有對前人名字因古今及地域差異而存在的取用不當現象進行批判之處,柳士鎮以此為考察對象,寫《〈顏氏家訓·風操〉“當避名字”臆解》一文,對《風操》篇的名、字與小名批評逐一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柳士鎮認為顏之推遵循儒家規范,批評自己認為不妥的命名方式,有的切中要害,具有借鑒意義,但也有的不切實際,需要理性分析對待。盧政《一脈相承的文藝觀念:從〈顏氏家訓〉到〈鄭板橋家書〉》一文,對《顏氏家訓》與《鄭板橋家書》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突出二書在文藝功用上的前后承續性。盧政認為盡管《顏氏家訓》和《鄭板橋家書》文藝的功能、文藝的特征、文藝創作原則、審美風格、文藝鑒賞方法、少兒藝術教育等問題上的表述不盡相同,但都有很多關于文學、音樂、繪畫、書法等各門類藝術學習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要義也是一致的,共同展現出儒家文藝美學特征。
此外,2023年11月,中華家文化聯席會議二次會議暨顏氏家訓家風與中華民族家文化研討會在曲阜舉行,會上,來自各地的家文化研究和推廣普及的理論工作者、實際工作者深入探討顏氏家風家訓與中華民族家文化的相關議題,旨在挖掘傳統家風家訓中蘊含的寶貴文化基因,為當下的家庭家風建設和家庭教育提供參考借鑒。顏炳罡以《古今家訓,何以〈顏氏〉為祖》為題目作大會發言,指出《顏氏家訓》是中國家訓文化史上第一部系統的、體系化的家訓,不管是其“綱目體”著述范式、理事圓融的敘述方式,還是其治家教子的基本內容,都對后世傳統家訓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陳延斌以《〈顏氏家訓〉與顏氏家風》為題作大會發言,圍繞《顏氏家訓》的主要內容及顏之推家族的“整密”家風進行論述,并指出《顏氏家訓》內容詳備,立論平實公允;力戒空談,務實切用;具體細致,便于操作,是傳統家訓理論的奠基著作。黃金元則以《從顏真卿仕宦行跡看顏氏家訓中的君子文化》為題目進行報告,指出儒家君子文化具有尚德的特征,顏真卿不論是中年在德州大地上“奮戈守平原”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還是晚年為國慷慨赴險、以身殉職,都是源于顏氏家訓中君子文化的熏陶、培育,既是對顏氏家族文化的發展,也是對儒家君子文化中忠誠、愛國、正義這種大德精神的最好詮釋。朱用純《治家格言》也是2023年有關家訓個案研究的重點研究對象。周曉光《〈治家格言〉與中華傳統家訓文化》一文從《治家格言》的道德人格、教子方法、為人處世三方面,闡述該家訓的基本內容,并指出《治家格言》是中華傳統家訓文化的踐行指南。周曉光認為《治家格言》尤為強調日常具體行為的規范要求,體現了鮮明的實踐性,而其內容與中國儒家文化主流價值觀的高度契合、工整排比對仗中展示出的通俗文字及其抄錄流傳、反復刻印的傳播方式也使《治家格言》為民眾所喜聞樂見,成為中華傳統家訓文化的傳播典范。朱光磊《〈治家格言〉的理學內涵與當代價值》一文則以《大學》八條目為參照,指出“治家”是以齊家為中心的修行功夫,但《治家格言》并不僅僅局限在“齊家”部分,也包含“格、致、誠、正、修”的內涵,孕育有“治國”“平天下”的旨向。朱光磊認為《治家格言》所蘊含的理學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灑掃應對”的持敬工夫、二是“格物窮理”的窮理方法、三是“誠意正己”的己意抉擇、四是“修身齊家”的倫理教誨,這四方面既符合當時理學發展的普遍原理法則,又契合當下時代需求,對協調家庭關系、加強家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鄒曉姮《根脈、內涵與特質:彭端淑“三為”家訓家風研究》則以清代眉州丹棱望族彭端淑家族的家訓家風為研究對象,從為官、為文和為師三方面具體闡述彭氏家風家訓,展現出彭端淑家族惟忠惟孝、克勤克儉、積德成善的家訓和秉持崇實黜虛、力學成才“以啟后人”的為人歷史風范。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而傳統家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儒家文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馬旭《家訓的儒學意蘊及文學因緣——以清代成都劉氏家訓為例》將成都劉氏家族的《豫誠堂家訓》《蒙訓》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挖掘劉氏家訓在個人品德教育、讀書方法培養及家庭倫理秩序建設中蘊含的儒學意蘊,揭示劉氏家訓在訓子教育上和延續家族文化上的重要作用。馬旭認為儒家思想是一直貫穿家訓始終的,儒家的仁、義、孝、悌等思想不僅是世家大族訓示子孫的基本遵循,也伴隨著家訓的普及逐漸滲透到社會基層。
三、傳統家訓教化功能研究
傳統家訓往往與家規、家禮結合在一起,以家庭、家族為范圍訓誡子孫,又遵循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理路,將教育子孫修德立品、整齊家門、待人接物擺在重要位置,這就使傳統家訓普遍具有社會教化的重要功能。學界對傳統家訓內容的研究不斷深入,對傳統家訓教化功能的認識也愈加深刻。陳延斌《傳統家訓修德教化:內涵、路徑及其借鑒》一文,對傳統家訓道德教化功能的內涵、路徑及當代價值進行探討,指出傳統家訓的核心內容始終是立身之道、齊家之道、處世之道的教化,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修德教化路徑。陳延斌《傳統家訓修德教化:內涵、路徑及其借鑒》認為,修身立德是中國傳統家訓教化的基本內容,由于子孫承擔著延續祖宗血脈的任務,故而將教育子弟家人修身立德擺在突出地位,叮囑家人子弟要注重涵養品德,加強禮儀修養。而傳統家訓所具有的這種道德教化功能,通過庭院文化、祠堂、譜牒文化熏陶等途徑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浸染著家庭成員,尤其是家中的孩子,對家族的繁衍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孫杰《經學傳承與家風養成: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的考察》一文從家族溯源、家族風操和家族教化三方面入手,探討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經學傳承與家風養成。孫杰《經學傳承與家風養成: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的考察》對《顏氏家訓》《誡子書》《幼訓》等傳統家訓文獻的教化功能進行分析,并指出家訓的寫作意圖并不是規范世人言行,而是整飭自家門風、教誨后輩兒孫,而且以家訓的形式更有利于實現“同言而信。同命而行”的家庭教育效果。
教化啟于蒙,蒙教也是傳統家訓教化功能的重要表現。周揚波《宋代家訓與啟蒙》對宋代家訓進行斷代研究,著重探討宋代具備啟蒙功能的家訓,即涉蒙家訓與啟蒙家訓兩類,旨在揭示傳統家訓啟蒙功能的增長歷程,體現出歷代童蒙文化在“家”這一領域的漫長演變。周揚波認為宋代家訓在涉蒙和啟蒙兩方面,均實現了長足的進展,其中,在宋代家禮、義莊等新生宗族要素的推動下,司馬光《書儀》《家范》及朱熹《朱子家禮》、范仲淹《義莊規矩》等涉蒙家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并在南宋獲得了更廣的延續;而呂本中《童蒙訓》、呂祖謙《少儀外傳》、真德秀《家塾常儀》等啟蒙家訓則在理學家群體的構建下實現了質的飛躍。
梳理2023年對傳統家訓教化功能的研究,可發現從禮教視域下對家禮、家儀一類家訓文獻教化功能的研究,也是該年度關于中國傳統研究研究的一個熱點方向,成果頗豐。王鈞林《成人、齊家與化俗:家禮教化功能探析》一文從家庭形態演變與家禮內涵變遷、學禮以成人、學禮以齊家、學禮以化俗四方面論述傳統家禮的教化功能,探討家禮教化功能對個體、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意義。王鈞林認為從歷時性眼光審視家禮的內涵變遷,則可發現家禮不止禮文規范功能,更可涵攝家訓教化功能。兩宋時期,門閥士族衰落,庶族士大夫崛起,他們致力于救治社會風俗,并為此撰寫了大量家禮類文獻。司馬光和朱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為救治衰亂之世的人心墮落、糾正當時社會留下的惡俗陋習,撰寫《書儀》《居家雜儀》《家范》《朱子家禮》等家訓文獻,不僅突破“禮不下庶人”的限制,還對子孫個人化育、規范家族管理和改良社會風氣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陳延斌《傳統家禮教化方法述論》一文同樣從禮教視域下探討家禮的教化功能,但與王鈞林著重論述家禮教化功能的演進和具體作用不同,陳延斌側重于論述家禮教化功能的方式方法。陳延斌指出家禮教化、規誡功能的實現,主要采用家訓教誨、祠堂訓諭、儀式歷練、庭院濡染、情法并用、家風陶冶、箴銘鏡鑒、典范激勵等諸多方式方法,而家訓作為家禮文化的載體,也是家禮教誡的路徑方法。他以《顏氏家訓》《鄭氏規范》和《藥言》為例,對其中所載家庭禮儀和個人儀禮修養的內容進行論述,點明家訓文獻中家禮教育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將規范要求與道德訓諭結合起來,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使其教化功能的實現更加容易。
徽州是朱子桑梓之邦,禮教興盛,很多學者以徽州家訓為考察范圍,對禮教視域下傳統家訓的教化功能進行研究。郭敬東《禮俗秩序的維系與強化:明清徽州鄉村宗族婚姻倫理觀探微》以徽州宗族家訓、宗訓等文獻載體中與婚姻相關的規約內容為研究對象,探索以《朱子家禮》中的婚姻思想為指導的徽州家訓、宗訓的教化功能對徽州地區禮俗秩序的構建。潘斌《中國禮教視域下的清代家禮書——以〈茗洲吳氏家典〉為例的討論》對徽州人吳翟所輯的《茗洲吳氏家典》進行研究,著重分析《茗洲吳氏家典》對禮經和《家禮》的遵從與變通,并由此得出家訓的教化功能立足現實社會,具體關注現實、經世致用的特點。
四、傳統家訓與新時代研究
歷史服務于現實,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支撐,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再次指出要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并首次將其寫入黨代會報告。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建設的重要載體,傳統家訓現代化轉化的問題也被學界廣泛討論。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治理、家庭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討中國傳統家訓的現代價值及其轉化策略,對傳承中華傳統家訓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關于傳統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袁和靜《以家訓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研究》的觀點值得借鑒,袁和靜指出借鑒優秀傳統家訓、創新現代家訓,推進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重要途徑。而加強新時代家訓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要從四方面發力:一是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家訓的結合點,推進家訓理論研究;二是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推進家訓教育工作;三是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踐行,推進家訓體系建設;四是系統推進家訓工程建設,促進保障機制與社會參與,通過加強新時代家訓建設,既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走入、內化于尋常百姓家,又能進一步展現家風家訓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現代魅力。
關于中國傳統家訓與彰顯中華文明魅力的研究,田旭明《中華家國文化的新時代闡發與實踐》一文值得特別關注,田旭明認為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能夠生命長青,與根植于民族文化深處的家國文化基因及其精神偉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而當前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邁入關鍵期,立足于統籌“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中華家國文化創造性轉化并用于新時代中國治理實踐,培育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激活家風家訓的社會治理功能,鑄牢家國一體的共同體意識依然是我們的艱巨任務,這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畫好同心圓凝聚民族復興力量、推動全球發展正義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
關于中國傳統家訓與社會治理的研究,尹旦萍《習近平關于家庭建設重要論述的意蘊及價值》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建設的重要論述闡釋新征程上的家庭建設的重要地位,指出在中華傳統家庭美德中,習近平總書記最為關注的是注重家教和家風的美德,多次傳統家訓文獻召喚廣大家庭重視家教,當代家庭建設也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家庭文化,以家教家風建設為重要抓手,倡導廣大家庭弘揚傳統家風家訓,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參與家庭建設教育。胡惠林《鄉村文化治理能力建設:從傳統鄉村走向現代中國鄉村——三論鄉村振興中的治理文明變革》則圍繞鄉村振興強調鄉村文化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實施途徑,指出鄉村治理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精神生活建構了鄉村的治理文化和力量形態,而家訓、族規、民約等具有譜系性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對人的行為方式的規范,使得中國村落數百年生生不息。鐘美英《家風家訓在鄉村治理中的“德治”作用》也強調家風家訓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價值,指出家風家訓是鄉村治理“德治”的重要思想資源,傳承家風家訓能夠增強人民的責任心與認同感,有利于鄉村治理的開展。余昊哲《傳統家風家訓文化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一文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傳統家風家訓文化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傳統家風家訓文化進行揚棄與升華,并以家庭教育為著力點構建“個體—家庭—社會”逐級遞進、內外協同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同時要通過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促進傳統家風家訓文化與基層社會治理更加緊密地融合。
關于中國傳統家訓“兩創”發展的研究,唐建兵《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路徑探析》一文值得借鑒,唐建兵以《誡子書》《顏氏家訓》《袁氏世范》等歷代家訓名篇為例,指出家風家訓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而新時代傳統家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結合時代語境,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家訓精髓,做好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的現代闡釋;盡可能地破解并激活文化創意密碼,不斷賦予體現時代要求和特點的新內涵,不能僅藏于家訓家譜、家法族規等文獻典籍中,而要以時代精神重新激活優秀傳統家風文化的內在生命力;同時要用新興科技為家風文化賦能,促進家風文化產品現代表現力、傳播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持續有效提升。
概言之,2023年有關中國傳統家訓的相關研究,從教育學、倫理學、歷史學等不同學科對中國傳統家訓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通過個案家訓、地域家訓、斷代家訓等不同角度對中國傳統家訓進行思想闡釋和文本考察,既立足于歷史大背景下對傳統家訓進行內容、功能等方面的探討,又站在新時代、新征程下對中國傳統家訓的現代化轉化出謀劃策,為中國傳統家訓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對相關文章、書籍的梳理,我們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傳統家訓是中華文明的獨特標識,蘊含著豐富的理論特質和時代價值,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家訓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仍要保持對傳統家訓的高度重視,開拓研究視野,在歷史、現實、個人的需要下,進一步挖掘傳統家訓中蘊含的優良元素,全面詮釋中國傳統家訓的時代價值,有效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與弘揚,將傳統家訓研究向更深、更廣的維度推進。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