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君子文化研究綜述
來源:《中國儒學年鑒》2024年卷作者:劉峰 2024-11-27 15:20
君子觀念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君子和君子所代表的仁義、溫良、謙遜等美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道德評判與價值追求,已成為中華民族價值認同的根基與紐帶。近年來學者們圍繞君子和君子文化進行了比較充分的探討,取得了豐碩成果。2023年度的君子文化研究不斷推進,本文擬管窺部分研究成果,從君子觀念的歷史演進與傳播、經典中的君子與君子觀、君子的人格特征及培養以及君子思想的當代價值等幾個方面做一個初步把握。以下分別擇要概述之。
一、君子觀念的歷史演進與傳播研究
“君子”作為一個對象性描述詞,其內涵易隨歷史流變而發生變化,故“君子”概念一直是學界一個討論的熱點。錢念孫《先秦早期君子的“位”與“德”》指出,先秦早期傳世文獻如《周易》《尚書》中的“君子”概念,學界多認為其內涵主要是指君王及貴族等“有位者”,是孔子在《論語》中反復論述賦予其諸多“有德者”的內涵,才使該詞成為一個具有褒揚人品道德意蘊的詞匯。其實,孔子之前的西周至春秋時期典籍如《周易》《尚書》等,有關“君子”一詞的描述和記載,在指稱“有位者”時常常并非只有“位”的意義,而是在許多情況下同時關注并蘊有“德”的內涵。“以位而名,含德而生”是先秦早期君子的主要特征和品貌。李世平《從君子文化的演進看中華文明的特性》從君子文化演進切入,認為早期德位兼備的貴族是有德有位的君子。春秋之時,一些貴族失德,但因其有位,仍稱為君子,這是有位的君子。孔子認為只有有德的人才配稱君子,這是有德的君子。直到清末,德位分離,有位者未必是君子,只有有德者是君子。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他認為有德的君子應當有位,如此才能引領時代向前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從君子文化可以看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高書國《中國君子精神的內涵、特征與現代化》認為,中國的君子思想有其內在邏輯,包括君子之學的自然邏輯、社會邏輯、倫理邏輯、哲學邏輯和理論邏輯,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人世代追求的內在精神品質。君子精神是儒家理論的重要內容。他論述了君子精神的十大特征,認為傳承和發揚君子精神是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有學者討論了君子觀念的歷史變遷及后世哲學家君子觀的傳承。邢文正《先秦儒家的君子觀念及其社會意義——世俗生活中的良善人格》論證了先秦儒家的君子觀念及其社會意義。他認為在先秦儒家共識性觀念中,君子是集理想性、經驗性、世俗性于一身的存在,有“君子不器”“修己以敬”“義以為質”“顛沛必于是”四重精神準則支撐君子的光輝氣質。從事實的角度看,雖然社會穩定多數時候靠的不是君子,但君子依然發揮了促進美好、維系生存的作用,君子是社會整合、協調所不可或缺的力量。傅玉峰《儒家君子教育理論的內涵及其價值》認為《論語》每一篇都提及“君子”,展示出一種邏輯,即是學成“君子”。孔子之前,君子是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至孔子時期,在“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入世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君子”主要指內修德行,外求濟世安邦,具有賢德和社會責任感,能承擔社會責任和履行社會義務的士人。這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君子教育成為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君子”也成為古代教育的主要目標。楊海中、楊曦《深識遠照自化為善——試論二程“君子氣象”之意蘊》討論二程“君子氣象”的意蘊,指出二程理學旨在指導人們培德向善、成賢成圣,并以君子養成為途徑。孫君恒、龔談《王安石對君子的知與行》認為王安石的君子觀是儒家君子觀傳承的重要環節。王安石在文學、易學、佛學、道學等方便對君子進行了闡釋,不僅是君子理論研究和傳承的高手,而且是為官、為人皆實踐君子理論的好榜樣。王安石對儒家士君子思想有新的見解,積極傳承了君子文化。大大強化和推進了宋代及以后的君子文化。
有學者從文獻學角度解讀君子觀念。王志平《郭店簡〈成之聞之〉“君子貴誠之”章所引〈君奭〉淺析》把郭店簡《成之聞之》篇所引《尚書·君奭》與今本相對比,對郭店簡《成之聞之》篇“君子貴誠之”章所引《君奭》作了重新分析,認為“襄我二人,毋有合在言”當讀為“曩我二人,毋有答饞言”。在此基礎上,還對簡文與《君奭》有關的內容進行了系統解讀,并對郭店簡《成之聞之》篇“君子貴誠之”章所引《君奭》以及《禮記·中庸》的關系等做了進一步研究。馬愛菊《從郭店楚簡看孔孟君子觀的演變》通過對孔孟時期“君子”概念的對比分析,揭示了這一稱謂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和發展,孔孟相距百年之久,其過渡階段通過郭店楚簡表明:“君子”保留了孔子時代的社會政治秩序的職能,“君子”從融入社會政治和道德學說轉變為道德形而上學的目標。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文獻中君子的思想內涵。
還有學者對君子文化的域外傳播進行了研究。陳博涵《高麗詩人李穡的晚年心態與“君子詩學”》探討了高麗大儒李穡的晚年心態與“君子詩學”。作者認為,李穡的“君子詩學”是在中華文化傳統的滋養下形成的,他對何謂“君子心”,如何存養“君子心”以及“文章根于心”等都做出了明確闡釋,這建構了“君子詩學”的主要內涵,同時他在高麗末期的政治紛爭中也表現出堅毅而剛強的君子風范。李穡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的自覺,積極推動了高麗末期“君子詩學”觀念的傳播,并對李氏朝鮮時代的詩學思想產生深遠影響。葉達、馬愛菊《回歸原典:當代英語世界對儒家君子觀念的解讀——以柯雄文、芬格萊特、安樂哲為中心》認為,通過柯雄文、芬格萊特與安樂哲對儒家君子觀念的闡釋,可以看到當代西方漢學界的研究主流,即拒絕西方世界長期盛行的身/心、個體/社會的二元論,強調回歸儒家原典,呈現儒學本色。李靖宜在《〈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俄譯研究》中認為,“君子”和“小人”作為《論語》中的一對核心概念,其譯法影響著譯本的質量。文章通過列舉“君子”和“小人”的若干俄譯版本,探討其合理性與文化適應性,并在中國古代翻譯理論“五不翻”的啟示下提出音譯為“цзюнь цзы”與“сяо жень”的方法,以減少文化內涵的流失,進而加深新時代背景下對中華典籍俄譯的思考。以上這些君子文化域外傳播的研究為我們當下的儒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有助于我們了解君子及儒家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是更加全面地研究君子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有益嘗試。
二、經典中的君子與君子觀研究
通過經典解讀君子和君子觀也是學界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周海春、陳詩鈺《“君子”之“學”與人倫場域——論〈論語·學而〉的思想主題及倫理價值》從《論語·學而》的思想主題入手,探討“君子”之“學”的內涵與特質,“君子”之“學”在人倫關系中的開展,以及“君子”之“學”在《學而》篇乃至整部《論語》中的價值。“君子”之“學”對個體的意義就在于,個人在面對各異的人倫場域時,都能夠保持人格的一致性,保持向善的方向;“君子”之“學”對人倫關系的意義在于人倫場域的優化需要個體的能動的力量。人倫場域的優化又會反過來減輕個體向善的壓力,從而促成個人和人倫關系的圓滿。宋化玉《“君主本位”還是“君子本位”:論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兩條線索》認為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兩條線索。備受學界關注的“從周”與“正名”的思想線索,接續的是春秋霸政時期以禮維護層級秩序的傳統,并非單一維護君主集權。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線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現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層擔負政治責任,以實現良好的政治局面。與孔子維護“君主本位政治”的傳統看法不同,這兩條思想線索皆為“君子本位”。它們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視的一個面向。韓星、劉曉婷《荀子法思想再探:以“君子”為政治理想人格的展開》認為荀子的法思想基于對“理”的原則性與普遍性的認識,使君子成為法律施行之主體,是基于對法的工具性本質的認識和對人性的基本預設而嘗試的“救蔽”辦法,君子是一種政治理想人格,統攝于荀子“圣人政治”的理想中。張涅《先秦諸子的經驗認識由類別性向一般性的發展——以〈論語〉〈孟子〉〈荀子〉的“君子”所指為例》認為《論語》《孟子》中“君子”的具體所指并不統一,意義可分為若干類。到了《荀子》那里,君子基本上指兼具道德與才干兩個方面素質,具有意義的確定性。先秦諸子的經驗認識由類別性向一般性發展了,這是《荀子》重要的思想貢獻。車轍《智旭易學中的君子意象——以〈周易禪解〉為中心》認為,明末高僧蕅益智旭在《周易禪解》中以佛學視角敘述了其對君子的理解。智旭依托《周易》天人觀念,立足佛學超越精神對君子在自然特質、道德秩序、理想境界方面進行詮釋。《周易禪解》反映出的君子意象代表了明末佛教中人對儒學的理解,同時也可被視為傳統君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補充資源。
三、君子的人格特征及培養研究
君子人格以其最能體現人生在世的本真與超越為特征,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中最深入人心、影響深遠的理想人格范式。不少學者對君子的人格特征、境界、使命等進行了分析論證。蔡志軍《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態智慧研究》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態智慧尤為典型地體現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人格上。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特質包括:中庸之道、忠恕之理、慎獨之境、素位之規、重義之選。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態智慧主要體現為:反求諸己,平和自知;安貧樂道,自強不息;中道而行,和而不同;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態智慧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人與人和氣共贏的智慧;人與自身和悅共處的智慧。張乃芳、馮麗美《儒家君子擔當境界的四重意蘊》認為,儒家君子以仁道擔當為人生使命,其擔當境界包含四重意蘊:自我擔當層面,追求的是仁樂相和、至于至善的自我成仁境界;人際擔當層面,追求的是仁心相通的和悅境界;社會擔當層面,追求的是舍“小我”成“大我”、天下歸仁的壯闊境界;自然擔當層面,追求的是仁心愛物、物我相融的共樂境界。李選華《〈論語〉中的君子人格》對《論語》中的君子人格進行了闡述,認為孔子將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突出了君子在人格品性上的道德引領作用。文章對《論語》中君子人格的分析也主要集中在其道德層面,探討君子人格的精神內涵。也有學者在分析傳統社會君子人格的同時,探討了君子人格在現代社會的延續、更新。如張洪義《君子何以自強,何以載物——從清華校訓說起》從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說起,認為君子之為君子的關鍵在于他對生存世界的思考永遠保有超越維度,能夠局部地體察“天道”“本性”。職是之故,他才能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從而避免滑入“內卷”“鄉愿”的境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意味著學者向“道”敞開自己,在與“他者”的差異化互動中,提升自己的價值判斷力以及知識、能力的學習水平。同時,學者由此實現所肩負文化傳統的自我更新和普遍性提升,達成君子的文化使命、社會使命。白麗《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季札與常州君子品格研究》通過研究春秋時期的季札和現代常州三杰(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的事跡特征,探討了君子品格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延續與變化,認為盡管時代和背景不同,但君子品格的核心價值和追求始終是一致的。
“君子”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形態,君子的人格養成研究既是社會熱門話題,也是學術界的熱門主題。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君子人格的培養一直是時代的追求。劉冬穎《先秦詩樂之教與“君子”人格》研究了先秦詩樂禮教與君子人格養成的關系,認為,以《詩經》禮樂教化為核心的“詩樂之教”在君子人格培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無論在西周時期的官學,還是由孔子開創、惠及普通士人的私學,詩樂教育教與學的設置都非常體系化,以提升君子“雅言”和“雅樂”的修養。通過詩樂對身心的培育與修養,最終形成的君子人格,是內在完滿道德與外在儀容舉止相互統一的美善境界,并希冀通過一鄉一地的努力,使得普天之下都在禮樂教化的影響中。胡驕鍵《新禮教,新君子——現代君子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分析了現代君子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指出,儒家的君子內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代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與時變化的,應該建構一種具有現代精神的新禮教來養成現代社會的新君子。養成新君子的新禮教必須本諸儒家仁愛立場,以個體為中心讓其以適宜的方式去愛己和愛人,而要實現以個體為中心的愛己和愛人,又需要個體作為社會主體遵循現代生活本身的秩序、節律、軌跡制作新的禮教秩序,并讓自身按此禮教秩序去生活行事,在創造出一個現代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把自身教養成為具有現代精神的新君子。將個人養成為具有現代精神的新君子,既是儒學現代轉型的一個重要面向,也能回應現實社會的呼喚。
四、君子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
近年來,在“兩創”方針的指導下,學界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開始越來越多地轉向如何適應新時代需求、融合新時代精神,增添新時代光彩上來。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君子思想和君子文化的研究也適應此種轉向,焦點越來越聚集到現實價值上,并且成果斐然。
(一)君子人格與公民道德建設
有學者在公民道德建設與現代社會君子人格培養角度,討論君子文化、君子人格如何融入現代社會、服務當代生活。馬俊《論“君子公民”的權利基礎與道德邊界》認為,“君子公民”理論作為一種儒家現代的“身份轉型”方案,需要厘清其權利基礎和道德邊界,亦即正確處理權利與道德的關系。一種可能的辯護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體與權利主體的雙向互補,借鑒羅爾斯所刻畫的兩種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雙主體的內在沖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動邏輯仍然基于權利主體,其基本行為規范與公民道德體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個道德主體,他不局限于以權利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還追求個人的美德與群體的共同善,通過道德自律尋求內在超越,從而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呂璐璐《論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對新時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啟示》認為,“君子”是孔子在《論語》中所提出的集現實性與理想性于一身的道德人格典范,也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現代社會應借鑒君子風范論中的“仁”“知”“勇”“禮”等思想,從個人、社會、國家等多層次、多角度充實新時代青年道德人格培養的內容,推動新時代青年群體將內在知識理論、道德素養轉化為實踐行動,做到知行統一,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深厚家國情懷的時代君子。
(二)君子人格與教育實踐
儒家君子人格是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的人格審美范式。當代文化語境下儒家君子人格所具有的道德、審美、教化與思想內涵,可為現代社會人格培育確立目標導向,故君子文化的育人價值也是為當代研究者所看中的。有些學者看到了君子人格融入現代課程的價值。如王福雅《儒家君子人格與大學美學課程的現代性融合》指出,君子人格觀念推崇高尚道德人格,倡導健全的審美人格,這些內涵具有培育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崇高的審美理想、富含民族精神的審美智慧的功能,在大學美學課程中融入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不僅能夠拓展、豐富課程內容,助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同時對塑造大學生的完美人格具有啟示意義。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學美學課程,其路徑大致包括在社會美教學中推崇崇高型君子人格、在自然美教學中倡揚比德型君子人格、在藝術美教學中濡養儒雅型君子風范等幾個方面。盧文麗《孔子君子觀對大學博雅教育的啟示》從“學為君子”的教育理想、“君子不器”的人才范式、“文質彬彬”的修身之道、“和而不同”的教學智慧四方面探討孔子的君子觀對現代大學博雅教育的啟示:博雅教育不應只是西方liberalartseducation或generaleducation的在地化實踐,而應是具有中國人文精神的君子教育,除傳授廣博的知識外,更要重視理想人格的養成、生命境界的提升。大學開展博雅教育不僅要吸納西方先進教育理念,更應激活中國自己的文教傳統,從中發掘教育的源頭活水,克服狹隘的專業主義、實用主義、工具主義傾向,點亮生命,塑造靈魂。
有學者關注到了君子人格對實現高校德育工作長效進步,助力時代新人的培育的教育價值。魏小利《儒家君子人格對新時代大學生人格培育的啟示》認為儒家君子人格是培育時代新人重要的傳統文化基礎,與新時代大學生人格的培育具有緊密的內在關系。新時代大學生人格的培育面臨著嚴峻挑戰,即存在行為與認知脫節、缺乏民族擔當精神和家國意識等問題。深入挖掘儒家君子人格的內涵,促進儒家君子人格與大學生人格培育的相通,對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美好人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不斷提升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成效,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邱薛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對新時代大學生人生觀培育的啟示》認為,君子人格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范式,是對“圣人”人格的補充。應以新時代為背景,充分認識孔子君子人格思想與大學生人生觀培育的內在契合性,深入挖掘和探析孔子君子人格思想所蘊藏的價值,使之成為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科學人生觀的有益啟迪。
(三)君子人格與文化產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文化產業的助推下更能走入大眾生活,從而實現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價值,最終達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效果。君子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動畫、園藝、工藝等文化創意產業中有一定規模的應用,有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如萬柳《論中國當代動畫中君子人格的建構》認為,當代中國動畫繼承了傳統文藝對君子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從人物上來看,君子人格作為原型性格之一被植入當代中國動畫的人物設定,但保留了“質”的一面,擴大了“文”的一面,使“文質彬彬”有了多樣化的外部表征。從視覺上來看,當代中國動畫繼承了古典文藝中的君子比德傳統,并利用動畫的修辭優勢,對君子比德進行動態化的視覺呈現。從情節上來看,君子人格中仁之大愛的實現伴隨著個人成長與濟世救民的高度同構與程式化,打造出動畫中獨一無二的中國故事。中國當代原創動畫正漸漸展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利用與深刻展示。從人物塑造、視覺呈現、情節設計三個方面考察君子人格塑造在當代動畫文本中的傳承與新變,同時也可從中管窺儒學甚至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動畫文本中蘇醒、更生。再如王玉鵬《“君子比德”思想對我國傳統私家園林的影響》通過分析我國傳統私家園林發展歷程中“君子比德”思想所發生的變化,闡述了“君子比德”思想在我國傳統私家園林中山水情節與植物情節的具體表現,以此說明“君子比德”思想對我國傳統私家園林的營建具有深遠影響。也有部分學者分析了在陶瓷、紫砂壺等工藝作品中展現的君子文化,不再贅述。
總體來說,在前人研究基礎上,2023年度學界對君子文化的解讀更加豐富詳細,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進一步提升,研究成果可謂遍地生花。在充分肯定學術界在該領域取得成績的前提下,也應看到存在的不足:一方面,2023年度君子文化相關的研究論文很多,但良莠不齊,雖不乏名家大作,但部分作品也有充數之嫌,另外,本年度與君子文化相關專著較少,對君子文化的系統性考察欠缺;另一方面,對君子思想當代價值的研究有待深入挖掘,比如在君子文化指導大中小學教育實踐、君子文化與文化產業等方面,部分論文在具體實踐層面的指導不夠深入。因此,努力挖掘君子文化與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契合點,使君子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當代社會,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作者單位:尼山世界儒學中心)
編輯:解放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