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春意藏,夏初長,風暖人間草木香
來源:津云作者: 2025-05-05 12:24
北京時間5月5日13時57分迎來立夏節氣,此時節,多數春花已經凋零,春的姹紫嫣紅很快就會過渡到夏的草木蔥蘢,正所謂“春意藏,夏初長,風暖人間草木香”。
立夏分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這一時節,青蛙逐漸活躍、聒噪起來,蚯蚓開始翻松泥土,王瓜等藤蔓類植物也攀爬生長。立夏時節,萬物褪去春日的青嫩,開始日日攀長,風暖晝長、萬物繁茂。
立夏乃表示季節的“八節”之一,立者,建立、開始,立夏,標志著夏季的開始。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介紹,立夏的到來,標志著春天掃尾,夏日登場。從春到夏,陽氣升發,生命從萌生走向繁盛,相反,從秋到冬,生命則走向衰亡、萬物閉藏。
立夏天氣:風暖晝長萬物秀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之一,是陣雨雷雨過程明顯增多。降水增多且強度增強,系冷暖空氣對峙以及近地面暖濕氣流上升產生的對流天氣等因素所致。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從春到夏,氣溫一路上升,到立夏時節,我國平均最高氣溫達到22.5℃,暖意明顯;同時我國最高氣溫“奔三”(達到或突破30℃)的地區也明顯增多,如新疆南疆盆地、內蒙古西部以及華北以南的大部地區都有可能出現30℃以上的炎熱天氣。正如諺語“立夏見夏,立秋見秋”,立夏節氣后,人們便會慢慢感覺到夏天的炎熱。
不過,立夏并不等于入夏,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入夏步伐不一。常年立夏節氣期間,夏天的腳步從華南、江南中部等地一路北進,越過長江,最北能抵達華北中部地區。大城市中,長沙、武漢、南京、合肥、鄭州、濟南、石家莊、北京、天津等地往往在立夏時節入夏,而更北的呼和浩特、蘭州、沈陽、哈爾濱等地要到6月芒種或夏至節氣才陸續進入真正的夏天。
《淮南子》曰:“立夏,大風濟。”到了立夏,我國各地風力明顯減弱,夏日的風不再像春季那樣喧囂狂躁,相比春風也多了幾分柔和,因此便有了諺語“立夏斬風頭”。風小了,雨多了。立夏時節,隨著夏季風增強北上,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不斷向陸地輸送,我國南方地區逐漸進入潮濕、多雨的時段,江南、華南一帶強對流天氣增多,長江中下游和華南一帶雨量迅速增大,雨水從婉約型轉為豪邁型。因而民間有“立夏小滿,江滿河滿”的說法。
常年立夏時節,東北大幅回暖、春意漸濃,西北地區晴熱升級、偶有風沙,華北、黃淮等地氣溫高、濕度低,容易出現干熱風。南方地區則進入潮濕、多雨的時段,強對流天氣也頻繁起來,華南地區往往處于前汛期,易出現連續性暴雨。
立夏習俗:嘗新、斗蛋、秤人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氣的變化關系到自然節律變化,立夏陽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茁壯成長。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天,古代人們有舉行迎夏儀式。
嘗新活動
江南的立夏習俗里有所謂的“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長出來的鮮嫩物兒。 在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后人們嘗食。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在常熟,人們立夏嘗新,食品更為豐富,有“九葷十八素”的說法。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然保留著立夏吃烏米飯的古老習俗,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采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此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撈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斗蛋游戲
“立夏蛋,滿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游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圇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后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里,讓孩子掛在脖子上。斗蛋的規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斗破了殼的,認輸,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個斗不破的小強,被尊為“蛋王”。至于為什么要斗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養生:合理運動不過量
進入立夏后,氣溫升高、炎熱潮濕、晝長夜短的夏天,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逐漸加快,如果心腦的血液供給不足,容易出現乏力萎靡、睡眠不穩、食欲減退等現象。作息應適當調整,宜晚睡早起,中午適當午睡,以助消除疲勞,養足心氣;日常應盡量保持心態平和、精神放松,靜養身心才能更好地養護心氣。
立夏以后,天氣漸熱,運動需適當,不可劇烈運動。應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慢節奏的有氧運動,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除此之外,夏季運動健身還要注意什么?
立夏后,氣溫逐漸升高,紫外線也較強。因此,運動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選擇不劇烈的運動。這樣可以避免強紫外線對皮膚和身體造成損害,同時減少中暑的風險。
夏季來臨,很多人開始計劃減肥。網絡流行的斷碳飲食法、16+8減肥法等網紅減肥法是否有用?醫生表示,斷碳飲食法即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甚至完全戒斷,在快速減重方面有顯著效果。但是這種方法存在諸多健康隱患,長期斷碳會導致能量匱乏,還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引發便秘、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而“16+8”飲食法是一種限時進食法。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長期執行可能導致代謝率降低,引發飲食焦慮,并非適用于所有人群,特別是孕產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有基礎疾病的人,一定要慎用。
立夏飲食:清熱祛濕 養心健脾
立夏過后,天氣轉暖,溫度逐漸升高,陽氣漸旺。人們有時會感覺到心煩意亂,失眠上火。一旦心火過旺,人就容易感到燥熱,甚至降低免疫力,讓疾病趁虛而入。立夏節氣如何運用傳統藥膳,養生防病呢?
通過合理的飲食、作息、情志調節等方式護陽養心,有助于維持身體陰陽平衡,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專家建議,在飲食方面,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且具有養心作用的食物,如小麥、玉米、蓮子等,同時要避免生冷食物;在起居方面,應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在情志調節方面,夏季應保持心態平和,避免過度激動或焦慮,可以通過聽音樂、讀書、散步等方式來調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
宜淡
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食物為主,多食蔬果、粗糧,多食清潤祛濕的食物,如魚、瘦肉、鴨肉、薏米、冬瓜、木瓜、玉米等,少食過咸的食物以及動物內臟、肥肉等;
宜酸
多食酸甘的食物,以助肝養胃、養心安神,如蓮子、百合、玉米、山楂、楊梅、黃瓜、豆類等;
宜暖
“春夏養陽”,夏季雖炎熱,飲食宜溫暖,少食冷飲、冰鎮瓜果,以免損傷脾陽。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為大家推薦藥膳綠豆百合桂花湯。天氣炎熱,喝一喝這個湯,能夠清熱去暑、安神。它用綠豆50克、百合20克,加上陳皮10克共同來煮。提前把綠豆泡一個小時,泡松軟和百合、陳皮一起來煮,煮到軟爛了,可以加一點桂花、冰糖,這種老少咸宜。
春意藏,夏初長,風暖人間草木香。在這個花褪殘紅、綠肥紅瘦的時節,何不效仿古人餞春,三五好友趁此相聚,和春告別,與夏相擁,不亦樂乎。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