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一部關于禮制、倫理、政治等的重要典籍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武宗義 2025-04-03 09:56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由西漢戴圣輯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編纂而成,共49篇(原本46篇),是“三禮”之一,“四書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后由東漢鄭玄作注,李唐時尊為“經”,有宋以后,位居“三禮”之首。“三禮”即禮記、周禮、儀禮。
《禮記》是一部關于禮制、倫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典章制度書籍,主要記錄了先秦時期禮儀制度和儒家思想的發展。
《禮記》的主要內容
《禮記》原是《周禮》《儀禮》的補充和闡釋,匯集了春秋戰國以來關于“禮”的各種論述,并吸收了孔子及其弟子對禮制的闡發,因此既有對古代禮儀制度的記載,也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
《禮記》涉及社會禮儀、教育制度、政治哲學、倫理道德等方面,包括周王朝及秦漢之前的政治典制、各類名物制度,以及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宴飲、交際、朝拜、聘問等諸多禮儀。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禮儀制度:詳細記載了周代貴族的禮儀規范,如冠禮(成人禮)、婚禮、喪禮、祭禮等。比如《昏義》提出婚姻“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種禮節,并要求君子應“敬慎重而正昏禮”。
《月令》篇則“以時系事”,按照一年12個月的時令,記述朝廷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并把它們歸納在五行相生的系統中,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社會的認識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甚至對氣候的異常變化對農業生產等的影響都有規律性總結。如“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并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
儒家思想:闡述了孔子的禮學思想、倫理觀念,如《禮運》《大學》《中庸》等篇。
政治倫理:論述了治國之道、君臣之禮,如《王制》《禮運》《大傳》。
教育思想:強調禮樂教化的重要性,提出“六藝”教育體系,如《學記》《射義》。
日常行為規范:包括日常起居、飲食、交往的禮儀,如《曲禮》《內則》。
《禮記》的核心思想
《禮記》認為,禮是社會秩序的基石,不僅是外在的行為規范,更是維系社會秩序和道德秩序的重要手段。
《禮記》要求仁、禮結合,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認為禮應以仁愛之心為根本,而非空洞的形式主義。
《禮記》提出以教化政的政治理念,“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以及“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的治國方略。
《禮記》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的先進理念,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文獻之一。
此外,《禮記》對天命、天性、天道和人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探索。
《禮記》的歷史影響
《禮記》在漢代被列入儒家經典,后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法律、教育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其中的《大學》《中庸》經朱熹提煉,成為“四書”的組成部分和儒家學派的重要理論依據。各個時代的思想家都試圖從中尋找到有益于自身與社會的思想資源。
直觀起見,特列舉部分經典篇章,供讀者朋友欣賞。1、《大學》:提出三綱領八條目,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奠定了儒家政治倫理的基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2、《中庸》:論述“中庸之道”,強調不偏不倚、持守中正的人生哲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禮運》:提出“大同”與“小康”社會的構想,影響深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學記》:系統探討教育原則,被稱為“世界最早的教育學文獻”。“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中有大量流傳至今的成語、名言警句等,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養準則。
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外交往特別講究禮尚往來,有來有往,可見《禮記》影響之深。
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禮記·聘義》
意思是玉上的疵點掩蓋不了美玉的光彩,玉上的光彩也遮蓋不住玉上的疵點。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優點多于缺點。告誡人們為人處世需要仔細周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3、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人生的兩大重要課題,如何面對壓力與誘惑。
4、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禮記·中庸》
古人的危機管理意識,不打無準備之仗。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