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齊魯文化大模型”,打造數字時代文化“新基建”
來源:齊魯壹點作者:范佳 楊璐 李文璇 鹿青松 劉志坤 郭辰昊 2025-01-21 10:22
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建好“齊魯文化大模型”,推進一批文化展示體驗項目。“齊魯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與發展齊魯文化是新時代賦予山東的重大使命。我們必須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利用先進大模型等數字化技術讓齊魯文化更好服務大眾、走向世界。”省政協委員、山東宇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英杰表示。
山東省一直高度重視文化數字化進程,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出“山東省文化數字化行動計劃”,著力加強數字文化領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明確提出建設算力網絡、文化數據庫、文化大數據服務平臺等項目。在山東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大眾報業集團發揮技術、數據、人才等優勢,依托山東省數字文化創新實驗室,整合全省文化資源,聚力打造共建共享的齊魯文化大模型。
“山東是文化資源大省,在文化‘兩創’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發展的過程當中,山東怎么能盡快地從文化資源大省建設成為文化強省,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機遇。齊魯文化大模型現在已經上線,對山東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轉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省政協委員、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凡軍分析,人工智能幾個重要的要素是算力、算法和數據。文化數據主要來源是傳統的文化資源,對于文化領域的發展,如何盡快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把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數據,經過專業的數據標注,成為文化領域大模型的語料庫,對于我國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齊魯文化大模型,我認為從現在的布局來看具有前瞻性的思維,立足于山東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系統化的思考和技術開發,目前實現的一些功能在全國具有領先性,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全國這個領域的空白。”林凡軍說,齊魯文化大模型用人工智能的思維來轉化山東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它作為山東文化強省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重大的意義。
據齊魯文化大模型研發團隊負責人、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技術總監宋耀介紹,“齊魯文化大模型”以先進的大模型算法技術為底座,以自建山東文化數據庫為核心訓練語料,以自研多模態內容風控平臺為安全保障,是完全自主可控的多模態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
“齊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通過全面挖掘歷史文化內涵,解碼每一領域文化符號的時代意義,找到文化存在的內在基因,形成系統鏈接。”省人大代表、泰山領軍人才、潤一控股集團董事長劉利達表示,大模型在垂直領域的再次開發和應用,結合齊魯文化傳承的大量信息數據,可構建齊魯文化知識庫和知識圖譜,形成未來各種形態的人工智能表現形式,成為齊魯文化的數字資產,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
目前,齊魯文化大模型一期工程以“一底三層四庫”為主要架構,集合了歷史名人、文化典籍、文化遺產、人文自然景觀、民俗非遺、紅色文化等六大板塊,初步歸集數據200億條,獲中央網信辦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是我省首個獲得該備案的文化類大模型產品。平臺于2024年11月28日上線全網公測,具備文化基因解碼、文化知識問答、歷史名人對話、關系圖譜編織、AB路徑探索、時空地圖推演、自然景觀復刻和文化產品創作等重點功能。
“將核心文化基因數字化,然后通過智能化應用賦能教育、文旅等各領域,將為我省文化強省建設注入強勁新動能。”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世博華創董事長王振華說,作為一名在文化產業領域深耕多年的代表,對齊魯文化大模型的應用前景充分看好,并建議大模型不僅要面向社會公益性開放共享、提供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還可衍生出豐富的文化產品形態。
宋耀表示,快速推進的文化數字化戰略,為齊魯文化大模型研發建設提供了契機。“未來,我們將以齊魯文化大模型為技術底座,根據業務場景需求,與文旅、教育、政務等多領域結合,在古籍修復、非遺傳承、遺跡復原、景觀復刻、海外傳播等方面,探索更多數字文化生活新體驗,為加快推進我省文化‘兩創’實現新突破貢獻更大力量。”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