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族團結諺語滋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來源:新華網作者: 2024-07-15 09:19
“佤族漢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丟伴”“刀不離鞘,侗不離漢”“齊心的螞蟻吃角鹿,合心的喜鵲捉老虎”……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曾有不少諺語在民族地區廣為流傳。它們生動反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歷史文化資源,也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鮮活素材。
但記者近期在采訪中發現,隨著社會的變遷,一些民族團結諺語正面臨失傳的風險。部分年輕人對那些經典的民族團結諺語知之不多,有的甚至全然不知。同時,一些網絡惡搞段子、歪歌借助網絡大肆傳播,對民族團結主流價值觀引導形成沖擊。
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民族、各地區流傳的諺語各具特色、內涵豐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獨特價值。比如,傣族群眾說“箭裝滿袋大象踩不斷,團結起來的力量勝過大象”;藏族群眾說“鹿和黃羊、野牛各不同,在一起生活像親兄弟一樣,山里人、川里人父母各不同,在祖國大家庭像親兄弟一樣”;蒙古族群眾說“集體的力量如鋼鐵,眾人的智慧像日月”;侗族群眾說“共住一條江,有事大家幫”……
鮮活、生動的民族團結諺語,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各族群眾團結互助、親如一家的樸素情感,因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備受各族群眾認可而代代流傳。這些諺語內蘊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不僅可為新時代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和各族群眾自覺維護團結民族關系發揮價值引領作用,還有助于激發民族團結力量,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
面對一些民族團結諺語傳播力衰減的現象,相關部門有必要加強搶救性挖掘保護,讓其背后的民族團結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得以流傳發揚。
具體來說,一方面,要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團結的歷史記憶、價值引領、宣傳教育、行為規范等功能,并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廣泛征集民間流傳的民族團結諺語,對那些民族團結主題鮮明、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廣為流傳的諺語進行整理規范后,將其匯編為通俗讀物;此外,還可以建立民族團結諺語數字化檔案庫,系統深入研究和闡釋民族團結諺語,并通過數字化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公益廣告宣傳等多種渠道和形式,讓民族團結諺語深入人心。
在征集民族團結諺語的同時,還應鼓勵民間文化藝人、作家、詩人等,結合實際開展民族團結諺語、童謠、詩歌等方面的創作,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適當增加對民族團結諺語的扶持力度,激發更多新時代諺語涌現。同時,對于一些導向不正甚至可能有損民族團結的惡搞段子等,必須堅決清理。
編輯:關坤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