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銖積寸累,日就月將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 2024-04-15 16:08
蘇軾在《夢中作靴銘》中說:“寒女之絲,銖積寸累”,強調一點一滴地積累。《詩經·周頌·敬之》亦有云:“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意思是每天有收獲,每月有進步,形容積少成多,精進不止。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隱藏著辯證法中的量變質變規律,強調的是量的積累和沉淀。為學沒有捷徑,都要經歷一個日積月累、由淺入深、由小而大的過程。唯有不棄微小,不懈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方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蘊含著一個“勤”字。“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學習來不得投機取巧,以勤為徑、以苦作舟,平時多下一點“笨功夫”,最后才能成就“真功夫”。晚清名臣曾國藩自稱少時“愚陋之至”,但他相信勤能補拙,每天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史書每日讀十頁,每月作詩文數首,即使公務纏身,甚至在行軍打仗時,仍然刻苦讀書、孜孜向學。他在讀書筆記《克勤小物》中寫道:“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百尺之棟,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積也;萬石之鐘,一銖一兩之所累也。”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蘊含著一個“恒”字。學貴有恒,最忌“一日曝十日寒”,最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韌勁和鉆勁。西晉左思在寫《三都賦》時,家門口、庭院里、廁所里,都擺放著筆和紙,偶爾想出一句,馬上就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堅持了十年終成佳作,人們競相傳抄,一時“洛陽紙貴”。近代學人楊樹達,一生專注治學,直到晚年研究甲骨金文,仍然堅持早晨三四點起床工作,上午十時休息,下午繼續工作,幾乎天天如此。他自命“積微居”,從一張張的學術資料卡片的“微小”積累起步,日復一日地鉆研整理,寫就了《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等考證嚴謹的著作。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蘊含著一個“擠”字。魯迅有言,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學習如果能夠做到見縫插針、積零為整,哪怕事務繁忙、千頭萬緒,仍能日有所獲、月有所進。北宋歐陽修為學有“三上”,即枕上、馬上、廁上。他把這些零碎光陰“擠”出來,用在讀書治學上,日積月累,收獲頗豐。數學家蘇步青把零碎的、稍縱即逝的時間比作“零頭布”,他常常在清晨做健身操時閱讀古詩詞,散步、聊天時構思詩作,接待記者來訪、朋友座談間隙讀書,其著作《微分幾何》的大部分篇幅就是靠“擠”“零頭布”寫出來的。
“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事業的大廈是一磚一瓦堆砌起來的。不論為學還是做事,都要拿出“勤”“恒”“擠”的干勁和韌勁,從一點一滴、一時一事做起,積少成多,精進不止,才能實現由量變到質變,采擷到“所做平凡事,皆成巨麗珍”的勝利果實。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