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兩創”這十年,山東“創”出了啥?
來源:閃電新聞作者: 2023-03-13 09:43
3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開啟,6位全國人大代表接受采訪,講述履職故事。其中,山東團代表楊朝明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發言,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它的樹干之所以又粗又壯,是因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突出的優勢之一,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我越來越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文化的研究者感到由衷的自豪……”
3月12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楊朝明接受媒體采訪。
守正創新,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
時間回溯到十年前: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視察時強調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四個講清楚”的重大課題,要求山東用好齊魯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孔子研究院,總書記看到《論語詮解》和《孔子家語通解》,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而這兩本書的主編,正是楊朝明。
“我特別認同總書記的話。能看見多遠的過去,才能看清楚多遠的未來。中華民族篳路藍縷走到今天,5000多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自強不息的奮斗史。”通過與總書記近距離接觸,楊朝明清晰地感受到,總書記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以實際行動明確告訴大家,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楊朝明,1962年出生,學者、儒學家、史學家。從到曲阜師范大學求學,到后來擔任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院長,再到孔子研究院院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等,楊朝明長期致力于儒學與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這期間,他的職位雖有變動,但一直沒離開孔子故里曲阜。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齊魯文化、黃河文化、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這里匯聚。楊朝明希望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重新走進人們生活,扎根心靈,見諸行動,成風化俗。
十年來,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始終把文化“兩創”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深耕人文沃土,聚力守正創新,系統實施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行動計劃,幾千年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持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在齊魯大地落地生根。
深挖廣傳,“創”出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
要讓傳統文化在今天落地,講清楚傳統文化的真精神,首先離不開對傳統經典的研究。
去年,一部《儒典》在曲阜面世,震撼全國。這是儒家經典的一次精選和萃編,集中體現儒學形成和發展的主脈絡,是歷代傳世文獻系統整理的最新成果。《儒典》不僅是山東積極打造的國家級文化工程,還是“山東文脈”工程建設重點任務《齊魯文庫》的首部系統文獻。
近年來,山東通過編纂出版包含《儒典》在內的《齊魯文庫》,集中展示齊魯文化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價值優勢。通過全面研究、保護、輯錄和整理出版山東歷代傳世文獻,并同步建設齊魯文獻數字化文庫和新媒體傳播平臺,新時代山東“文化泰山”正在立起。
對于文化“兩創”,楊朝明有獨特的見解。接受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記者采訪時,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一條河,這條河從前天流到昨天,從昨天流到今天,它還要流到明天……”
的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先賢智慧的結晶,絕不能束之高閣成為擺設。為此,山東在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活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從《中國面孔》《國學小名士》《中國禮 中國樂》等優秀電視文化節目,到《山東之美·手造》《蘇小妹說中國字》系列文化短視頻,再到《脈動泰山》《三孔春秋》《城子崖》等精彩紀錄片……都是山東深挖傳統文化富礦、創新文化報道、將文化“兩創”全方位融入節目生產創作結出的碩果。
融入日常 ,“創”出百姓幸福美滿生活
傳統文化中的無限智慧,源自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如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散落在可感可知的點滴日常里。
我們可以聚焦于生活的細微:去年9月,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暨首屆中華傳統工藝大會上,一則由山東臺制作的短視頻《絕美!山東大姐用煎餅復刻世界名畫》火爆出圈。該視頻用“詼諧+創意”的方式,講述了徐海霞大姐自強不息、讓傳統煎餅開出“致富花”的故事。視頻被中國日報、澎湃新聞、新華網等媒體官方賬號轉發和推介,全網總播放量達4.17億次。
一花開放不是春。還有來自東昌府的剪紙傳承人韓秀芹,用一幅《聊城風光》,剪出了對故鄉的思念;濱州眾多家庭婦女把魯繡繡在虎頭鞋上,表達對兒孫的祝福;在膠東,年夜飯那些花樣繁多的花餑餑,寄托著人們對來年五谷豐登、闔家團圓的祈愿....歷史文化正與人間煙火交相輝映,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也可以走出家門:去孔子故里看“金聲玉振”,在臺兒莊古城觀一河漁火,乘一葉小舟搖曳而下,體會璀璨的運河文化....當然,文化“兩創”的成果,不僅體現在美好的體驗上,還體現在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中。
在曲阜,有個“百姓儒學節”,在這為期一個月的節日里,百姓朝圣祭孔、論語進萬家、師生節等一系列活動,讓節日成為了“百姓修身節”。此外,曲阜的“百姓儒學”文化志愿服務項目,405個村居都有儒學講師,他們用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的語言,講述“仁者愛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的道理。
“厚道齊魯地、美德山東人”,無形的文化通過有形之舉,走進百姓生活,帶來美好和向上、向善的力量。
帶動文化產業,“創”出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
山東立足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較優勢,激活文化發展創新力,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域推進“山東手造”工程,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持續釋放文化產業發展的澎湃動能。
2月10日,山東啟動文化體驗廊道建設,繪出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線“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和“十大展示帶”建設藍圖,五條文化軸線涵蓋的文化體驗廊道,覆蓋全省16市、93個縣(市、區)、1200多個鄉鎮(街道)、5萬多個村(社區)、7000多萬人口,總體規模占到全省的70%以上。穿廊走線間,散落于山東各地的歷史文化遺跡和文物一覽無余,給人以更加全面、更加豐富的體驗。
追尋文化足跡,以文化地理標識為脈絡,“文化體驗廊道”以獨特視覺,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奏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旋律。
“過年就買山東貨,過年就到山東玩”。春節期間,圍繞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山東還創新啟動“黃河大集”,讓廣大游客來山東旅游、廣大游子回老家過年,趕大集、嘗魯味、買手造、看展演、逛美景,成了春節期間的熱搜、爆款,網友們紛紛留言點贊,“在山東果然沒有一個人能空手走出黃河大集”。
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期間全省接待鄉村旅游游客量兩千多萬人次,帶動消費71.3億元。
可以說,建設以五條文化軸線為支撐的文化體驗廊道,能更深入地激活八大文化片區,更鮮活地將文化展示、文化體驗、文化消費注入旅游之中,進而形成國家文化公園引領、文化交通線貫穿、文化體驗廊道示范、文化片區支撐、全域文化“兩創”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擦亮“好客山東、好品山東”金字招牌。
當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以來,山東深入實施“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強產業、強創意、強展示,明確了建立“山東手造”標準體系、打造手造重點產業集群等十項重點任務,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并結出了豐碩成果:
肥城桃木雕4000多個品種暢銷海內外,全年桃木產業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濰坊王家莊子村年產風箏8000余萬只,產值近3億元;臨沭2000多個柳編加工點直接帶動10萬農民就業,覆蓋貧困人員7000人;曲阜孔府印閣日產印章2.5萬枚左右,眾創網店100多家,篆刻印章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石印產品網上銷量全國第一……
當下,“山東手造”已走進全省183家商超、305家酒店、10個高速公路服務區、104個A級旅游景區、24個旅游休閑街區、39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15個旅游民宿集聚區,成為備受海內外游客認可的“山東好品”。全省手造企業和經營業戶已達119萬家,直接從業人員350余萬人,一批重點手造企業、手造項目、手造園區、手造產業群蓬勃興起,手造產業逐漸發展成為山東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賦能。
此外,在數字成為一種資源并賦能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山東還讓文化創意產業借力沖上“云端”,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搶抓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機遇,立足“山東智造”,堅持重點項目帶動,選樹一批重大應用項目,培育壯大網絡視聽產業、沉浸式光影秀等行業“藍海”,著力構建“產業集群+領軍企業+特色園區”的產業生態。下一步,山東將聚焦數字文化產品應用及消費等方面,搭建數字文化產品交易展示場景,打造數字文化產品發布交易平臺,為文化“兩創”插上科技的翅膀。
講好中國故事,“創”出面向世界的自信自強
在山東,有這么一個地方,讓世界各地膚色語言不同、教育信仰各異的學者們齊聚一堂,坐而論道。它延續了中國歷史上講堂書院的形式,匯聚著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精髓。它,就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
自2010年首次舉辦以來,尼山論壇已走過13年。從首屆論壇的“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到第八屆的“人類文明多樣性與人類共同價值”,文明之間彼此尊重、相互兼容的信念從未改變,“翻譯”中國、對話世界的目的一直被踐行。
如今,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更是從單一性學術論壇提升為以學術論壇為基礎的人文綜合論壇,無論是國際參會人員影響力、國內參會人員規格和層次,還是論壇舉辦方式和中華文化展示等方面,都實現了創新突破。傳統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山東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現代化強省形象,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面向世界,山東以更加自信自強的姿態,講好中國故事山東篇章、傳遞山東精神、擦亮山東品牌。
“要弘揚傳統文化,找回民族文化自信,就必須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自古及今的整體性,否則就會出現理論漂浮之類的流弊”。誠如楊朝明所說,傳統文化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我們向著歷史回溯,最終是為了奔向廣闊的未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近年來,山東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成功樣本和鮮活經驗。我們期待,在山東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定能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交相輝映,這不僅是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應有之義,也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徑。
編輯:張懿程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